新华网呼和浩特11月27日电(石毅)“十四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外贸规模不断扩大、质量逐步提升。11月27日,新华网从内蒙古自治区“完成‘十四五’规划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桥头堡专场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货物贸易进出口由2020年的1054.2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2074.9亿元,年均增长18.3%,较全国高10.3个百分点。
“五年间(2021年-2025年前10个月),内蒙古外贸进出口累计8523.7亿元,比“十三五”时期(2016年-2020年前10个月)增长81%。”发布会上,呼和浩特海关副关长王华以“六个新”成效为脉络,系统阐述了呼和浩特海关立足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服务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实践答卷。
通关便利化实现新突破。呼和浩特海关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推动全国通关一体化落地,实现“多地通关,如同一关”。优化鲜活农产品“5+2”预约查检和7×24小时通关服务,通关时长降低40%。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拓展至25大类964项,实现跨境贸易“一网通办”。“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企业备案推行“多证合一”,外贸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8300家增长至2025年10月的1.94万家,有进出口业务企业增至3540家。
开放通道和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十四五”期间,呼和浩特海关聚焦平台提质,助推中蒙经济合作区获批,推动呼和浩特、鄂尔多斯2个综保区进出口值从2020年的12.6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32.4亿元,鄂尔多斯、包头、二连浩特跨境电商综试区先后落地运营。口岸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二连浩特—扎门乌德公路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试运行,全区公路口岸均支持8座以下小型车辆通关。货运量由2020年的6633.4万吨增至2024年的1.23亿吨,领跑全国边境陆路口岸。
服务“一带一路”取得新成效。依托二连浩特口岸中欧班列“中通道”区位优势,推广“铁路快速通关”模式,今年前10个月应用率达72.08%,创新“中欧班列+跨境电商、中欧班列+国际邮件”模式,开展7×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日均达12列。五年来,经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超1.5万列,线路增至74条,覆盖亚欧10多个国家,高附加值货物占比超40%。
特色优势产品开拓新市场。持续助力内蒙古农食产品出口提质增量,指导巴彦淖尔建成全国首个籽仁类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推动18家农食产品企业获境外官方注册,实现活牛、种蛋等多种特色产品首次出口突破,33种特色食品开启出口新征程。出口食品贸易额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籽仁类等品类出口量居全国前列。在乳品出口方面,助力企业推进海外注册,2025年前10个月推动乳品出口1.53万吨、2.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66%、300%。积极助推农食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推动蒙古国乳品、面粉、蜂蜜等实现准入,俄罗斯植物油、豌豆,蒙古国面粉实现首次进口。
能源资源商品通关跑出新速度。推进进口蒙古国煤炭检验采信试点,今年1-10月,检验采信进口煤炭4279.7万吨,占进口煤炭总量的64.31%,通关时间压缩超90%,同时拦截250批次、125万吨环保不合格煤炭。创新进口铜精矿“口岸+目的地”联合监管模式,将到货周期从15-20天压缩至3-5天,大幅提升物流效率。
中蒙海关国际合作拓展新空间。构建中蒙边境地海关联络官年度会晤机制,连续19年开展跨境病媒生物联合监测。今年6月,中蒙海关AEO互认正式实施,惠及我国500余家对蒙出口AEO企业,今年前10个月相关企业对蒙出口额达41.51亿元。通过加强统计数据交换比对与打私合作,中蒙海关合作不断走深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