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达里诺尔湖:30余年生态治理筑起“百鸟乐园”-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28 22:18:56
来源:新华网

内蒙古达里诺尔湖:30余年生态治理筑起“百鸟乐园”

字体: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28日电(记者王靖)近日,随着秋季鸟类监测数据出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好消息:2012年,到访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仅为个位数,而今已突破60只。“今年比去年多了20只,其中不少是携幼同行的‘家庭团’。”保护区科研工作者宋希恩高兴地说。

  10月份拍摄的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光。新华社发

  对栖居环境要求苛刻的白枕鹤,成群结队来到达里诺尔湖生活和补给,反映出这里的生态环境日益向好。达里诺尔,蒙古语意为“大海一样的湖”。经过30余年持之以恒的治理与保护,达里诺尔湖生态环境发生显著改善,鸟类增至目前的29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69种,变身“百鸟乐园”。

  8月6日拍摄的内蒙古达里诺尔湖风光。新华社发(齐文强 摄)

  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气候干旱、上游用水增加与过度放牧等因素影响,达里诺尔湖生态恶化:湖面萎缩,盐碱地蔓延,河流断流,湖滩扬起碱土白沙,出现沙源威胁。“那时湖里的鱼少了,鸟也稀少了。”在湖边长大的达来诺日镇岗更嘎查牧民青格勒回忆说,那时白枕鹤的远离,成了生态告急的清晰信号。

  转机始于1987年,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建立。从早期围封管理、限制捕捞,到后来系统治理,一系列举措逐步为湖泊“输血焕活”。“我们特意保护芦苇沼泽的原生环境,不打扰白枕鹤的旧巢繁殖。”宋希恩拿保护白枕鹤栖息环境举例说,这种尊重自然的方式,显著提升了白枕鹤的繁殖成功率。

  生态治理中,保护区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治理。保护区种植碱蓬和碱茅修复盐碱地4万余亩、延长栖息地河道5000米,种植柽柳、榆树等树种8万余株。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提升,有效遏制了湿地退化趋势,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这是一场精准的生态疗愈。”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副局长王利民捏起一把黑土说,“我们根据盐碱度分区治理,近湖种碱蓬固土,远区育芦苇、香蒲,构建立体湿地系统。”科学修复使萎缩的湖岸线逐步回退,水质也稳定在适宜水禽栖息的范围。

  7月15日拍摄的达里诺尔湖风光。新华社发(齐文强 摄)

  如今,达里诺尔湖面恢复至197平方公里,储水量稳定在12亿立方米,草原植被盖度从20世纪末的30%提升至目前的65%。生态链的重建带来生物多样性的回归。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里,渔业实行“抓大放小”,年捕捞量从过去的400万斤降至目前的250万斤,华子鱼种群稳步回升。“鱼多了,鸟就来了。”如今,身为保护区宣传管护员的青格勒,手机里存满了各类候鸟照片。

  “白枕鹤的每一次集结,都是对生态保护工作的最好检验。”王利民说。如今的达里诺尔湖,不仅是候鸟乐园,更成为文旅融合的“亮丽名片”。游客沿生态步道观鸟,在科普馆学习保护知识,“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家园”的理念深入人心。

  30多年寒暑交替,达里诺尔湖完成了一场生态“重生”。当冬日里的夕阳为广袤的达里诺尔湖蒙上金纱,宋希恩按下快门,照片定格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一代代守护者用坚持与智慧,写给草原湖泊的生态答卷。

【纠错】 【责任编辑:杨腾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