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畜牧业的兴衰与发展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故乡,是草原畜牧业的发祥地之一。北方民族创造了我国北方游牧文明的历史,它同中原的农耕文明一样,是古代中华两大文明之一。当蒙古民族以震撼世界的声威登上中国北方的历史舞台以后,蒙古高原成为我国草原畜牧业的广阔天地之一。蒙古民族及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为发展这里的畜牧业和草原游牧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清王朝在内蒙古大兴蒙垦,无序地向内蒙古移民,大量开垦草原;继清朝之后主政中国的北洋军阀、国民党,放垦蒙地比清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内蒙古的草原畜牧业给以连续而致命的打击,是清末以来内蒙古草原畜牧业萎缩、衰退的根本原因。清末实行新政时期,在内蒙古放垦蒙地约10万余顷加330余万垧。察哈尔南部的草原已不复存在;位居东北大平原中部和北部的哲里木盟大草原,也只剩下兴安岭山麓的一小部分;昭乌达盟西拉木伦河流域、伊克昭盟中部和南部、后套平原和大青山以北农耕区的扩大,使大片优良草场变成农田。北洋军阀时期,奉系军阀张作霖强行开垦东蒙牧场,1916年强垦科左中旗辽河南北草原4 000余方(每方45垧),1922年又强垦辽河以西草场2 800余方;其部属杨宇霆、吴俊陞强租科尔沁左翼后旗土地2 000垧,强占2 200多垧。从1912年到1920年,绥远四任将军、都统以清丈地亩掠夺地权552.97万亩。从清末到1928年,仅绥远地区就放垦清丈荒地198 492顷。国民党当政不久,日本人侵占了内蒙古东部,在那里实行所谓“蒙地奉上”,实际上也是掠夺蒙古人的土地。日本人占领内蒙古西部大部分地区后,国民党只统治着伊克昭盟和河套地区,它要在伊盟强垦牧场30万亩,结果酿成了震惊全国的“伊盟事变”。无休止的开垦草场引发了蒙古民族近半个世纪的反垦斗争,以保护草原畜牧业赖以生存的草原,也是保卫民族生存的斗争。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草原畜牧业的方针政策,几十年来,草原畜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牧区民主改革中实行“依靠劳动牧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上而下地进行和平改造和从下而上地发动群众,废除封建特权,发展包括牧主经济在内的畜牧生产”的总方针和“牧场公有,放牧自由”,“不斗、不分、不划阶级”,“牧工牧主两利”的基本政策,既正确稳妥地解决了牧区的阶级关系,又保证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大力实行“禁止开荒,保护牧场”的政策,并采取了防治牲畜疫病,扑灭狼害,减少牲畜损失;打井修渠,兴修水利,扩大草场利用面积;打草盖棚,改进饲养管理和放牧技术,增强牲畜抗灾能力;提倡逐步定居游牧,保证人畜两旺等一系列发展畜牧业的措施,创办了17处国营牧场和37处种畜站。为了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从l949年到1952年,共发放牧业贷款274万元;还实行畜牧业轻税或免税政策。仅在3年内,牲畜总头数从956.3万头(只)发展到1 593.8万头(只)。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以步骤要稳,时间要长,政策要宽的“稳、宽、长”政策,比农业合作化更稳妥地解决了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继续加强上述发展畜牧业的措施外,积极推行“定居游牧”,着力于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在定居区实行移场放牧,或划片轮牧,封滩育草,防止火灾,兴修水利,打草贮草,搭盖棚圈,建设饲料基地,改进放牧饲养技术,改良牲畜品种,防治牲畜疫病等。这期间除了兴修水渠、塘坝、水库外,还打井6 000多眼,购置打、搂草机l 330套,建棚圈40多万座,种植饲料100多万亩,建配种站490多处,兽医站375处,发放牧业贷款l 480万元,投资1 850万元,建起工业企业9个,牧场23个,种畜场5个,草原工作站9个,气象站l9个,牧区水利工作队4个,机械供水站l个,牲畜头数虽因特大雪、旱灾害有所减产,但由于抗灾能力的增强,大大减少了损失。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畜牧业生产虽然也受到了冲击,但是,由于内蒙古党委和政府采取了较为稳妥的方针政策,受到的影响比之农业区域较轻,而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及时纠正了偏差,牲畜头数从l957年的2 438.9万头(只)发展到l962年的3 497.3万头(只),5年期间增长了1 000多万头(只)。从1963年底到l965年的3年调整时期,继续实行“保护牧场,禁止开荒”,“牧区以牧为主”的方针,将大部分新垦耕地退耕还牧。同时一手抓草原建设,一手抓牲畜改良,除了以往常规的草原建设项目外,建设草库伦是草原建设的新特点。伊盟乌审召是建设草库伦,绿化沙漠的典型;改良畜种成绩突出,1962年有良种及改良种牲畜2l8.2万头(只),到l965年发展到302.7万头(只),3年增长了38.7%。1965年牲畜总头数达到4 176.2万头(只),突破了4 000万头大关。这是内蒙古畜牧业飞速发展的时期。
    在“文化大革命”中,内蒙古的畜牧业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在牧区造成动乱,特别是挖“新内人党”运动极大地伤害了牧区的蒙古族广大牧民。同时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大规模开垦牧场;从内地大批无序移民到牧区,垦种草原,而且提出“牧民不吃亏心粮”的荒谬口号,鼓动牧民垦荒种田,从而兴起了大规模开垦牧场的恶浪。这是对内蒙古正在良性发展的草原畜牧业的巨大打击。到l976年,牲畜总头数减为3 866.4万头(只),比I965年减少309.8万头(只),减少了7.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进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内蒙古的畜牧业也进入了复兴发展、走向现代化的新阶段。

(孟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