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口发展一览
一、近代人口的变化及其原因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近代,内蒙古的人口变化是蒙古族人口下降,汉族人口急剧增长。19世纪初,内蒙古的蒙古族人口约有103万,到1912年民国开始时,蒙古族人口下降为约82.9万,其下降率为19.52%,可谓急剧下降。究其原因,一是蒙古族男子当喇嘛的人越来越多,喇嘛不娶妻,自然影响蒙古族人口的增长;二是19世纪下半期清王朝统治的腐朽,它与蒙古族封建王公贵族对蒙古族人民的压迫剥削日益加重,无疑限制了人口的增长;三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国内农民起义频繁,清政府从蒙古族中大量征兵,无论在反侵略的前线还是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场上,都有蒙古族兵丁上阵,阵亡者不计其数;四是20世纪初清朝在内蒙古大兴“蒙垦”时,激起了蒙古族各阶层的全面反抗,清政府又以武力镇压,蒙古人死于曾是联盟者屠刀下的人难以数计。从1912年到1949年,蒙古族人口从82.9万人增长到83.5万人,仅增长6 000人,实际是负增长,民国时期蒙古人民遭受的灾难可想而知。
内蒙古的汉族人口在19世纪初约为百余万,到1912年民国建立时汉族人口发展到155万多人,这50多万汉族人口当然不都是自然增长的结果,主要是清末蒙古王公私垦招民,特别是20世纪初清朝大兴“蒙垦”时大批涌入的内地汉族农民。在民国时期,内蒙古的汉族人口增长速度有增无减,至1937年的25年间又增长到317.9万余人,到1949年的12年中猛增到515.4万余人。这种 增长势头,显然也不都是自然增长的结果,它与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向内蒙古移民“垦殖”不无关系。内蒙古的汉族人口在不到50年时间增长了360万余人,除了自然增长之外,主要是陆续来自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的移民。他们从内地带来农业、手工业及其农耕文明的生产技术,无疑对内蒙古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内蒙古地区城镇、工商业的发展,农业、牧业、半农半牧业这三种不同类型经济区域的形成,对于内蒙古从单一牧业经济向多种经济的过渡,都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同样,汉族农民也从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中学到了他们不曾有过的特殊的生产技能。这种有益的互补,增加了蒙汉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增强了内蒙古与内地的联系。当然,这是在民族压迫时代产生的过程,无论是清王朝,还是北洋军阀、国民党,他们在内蒙古实施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和措施,都是建立在对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压迫基点上的。
二、人口的迅速发展及其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内蒙古的总人口是608.1万人,其中汉族515.4万人,蒙古族83.5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9.2万人。1998年全区人口发展到2 344.9万人,在不到50年时间,纯增1 736.8万人,增长了2.86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79%,远远高于全国年平均0.5%的增长速度。其中汉族发展到1 850.9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80.1%,增长速度为2.64%;蒙古族人口增长到371.7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6.4%,其增长速度为3.09%;满、回、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其他少数民族人口80.6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4%,增长速度为4.53%。
内蒙古各民族人口的增长各有其特点。蒙古族是内蒙古实行自治的主体民族,由于政治上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经济、文化上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大大地提高;同时在“文化大革命”以后,有相当数量的原汉族人口重新确认为蒙古族民族成份,这两种因素使蒙古族人口增加了几百万人。汉族在近代逐渐增长为内蒙古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增长速度不仅高于以前,而且也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率。社会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同样是汉族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加快的重要因素。从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为促进内蒙古的经济建设,曾有计划地分两批从全国各地调入大量干部、科技人员和工人,他们为建设祖国的北疆扎根内蒙古,繁衍生息于这片热土上。同时在60年代的3年经济困难时期,内地不少省区的人口无序盲目的向内蒙古流动,形成了建国后第一次移民浪潮;接着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又形成了第二次无序移民高潮,绝大部分移入边境牧区和人口密集的东部4盟市,给自治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牧区农村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在党和政府鼓励人口少的少数民族发展人口的政策下,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口保持了高速自然增长的势头。他们在内蒙古总人口中的比例由1949年的1.5%增长到1998年3.4%。
从7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80年代以后,把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人口发展的国策,内蒙古人口发展过速的势头得到控制。1974年到1982年的9年中,全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4%,大大低于1962年到1973年年平均2.96%的增长率。到1998年全区人口出生率下降为14.4‰,死亡率为6.2‰,自然增长率为8.2‰。全区的人口发展已进入了有计划发展的轨道。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保障了社会的安定,有利于自治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三、人口素质与寿命
近代内蒙古人口的素质之低下,寿命之短促,在全国也是名次在前。人口的身体素质,因缺乏起码的生活保障,又因缺医少药,各种疾病肆虐,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在内蒙古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较大的城镇也没有几所正规像样的医院,农村牧区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中医蒙医为人们医病除疾,至于神汉巫婆只是在骗取患者的钱财。因此,人口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在那个时代更谈不上人口的文化素质,20世纪初出现了近代教育,但发展缓慢,而且极不平衡。在1949年以前,小学最多发展到377所,入学儿童21.4万人,占总人口的3.52%;中学最多达到6所,入学学生也只有4 300人,占总人口的0.07%;没有正规高等教育,专业教育也为数不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的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发展,党和政府对一些危害极大、流行普遍的地方病、流行病,如鼠疫、肺结核、克山病、布氏杆菌病、甲状腺肿病、梅毒等,进行全力防治;逐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保证人们正常的医治疾病。到1998年,全区有各类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4 641个,床位65 794张,专业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04 890人,每千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为4.47人。从城镇到农村牧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医疗卫生防治网,地方病、流行病得到了有效的防治与控制,各种疾病也能及时治疗与预防,人口的身体素质空前提高,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1998年下降到6.2‰,低于全国的平均死亡率;人口平均寿命在1982年就已经提高到66.69岁,比建国前提高1倍多,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由于内蒙古文化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人口的文化素质也相应地有了极大的提高。1998年,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了99.5%,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为93.6%;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36万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147.32万人,小学在校学生224.84万人;全区国有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7.6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03%,占在业人员的4.53%。
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民族为主体,汉族人口占多数,包括其他少数民族的多民族的自治区。自治区内还有3个民族自治旗、1个市辖回民区和10个民族乡,共有49个民族成份。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从解放前人口下降或增长低于汉族的状态,转为人口急剧发展,高于汉族增长率,也高于全国人口平均增长率。现在,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总计493.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9.9%,比1947年纯增401.8万人,增长了4.36倍。这是实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各项相关政策的结果。它预示着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图 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