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事业历经沧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内蒙古地区由于长期处于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状况,致使疾病丛生,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人均寿命不足35岁,而蒙古族人民的平均寿命只有19.6岁。在建国前的49年间,仅鼠疫就夺去了8万多人的生命。缺医少药的状况非常严重,医疗设备极其简陋。1865年西医传入内蒙古地区,1877年归绥道创建牛痘局,这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官办医院。20世纪40年代,内蒙古仅7个城镇设有医院,其他城镇有的只有私人诊所,有的连医生也没有。广大农村牧区没有任何医疗机构,只有少数游医与蒙医。内蒙古地区每千人病床数和医生数仅有0.1张和0.78人。“小病抗,大病躺,得了重病把命亡”,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自治区成立后,内蒙古的医疗卫生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从1947年5月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展了大规模的防疫工作,扑灭了严重威胁人民生命的人间鼠疫,有效地控制了广泛流行的地方性传染病。同时大力建设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各盟市设立了卫生局,各旗县成立了卫生所,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各级卫生管理机构。1954年,建立了内蒙古医院、结核病院,各盟市也陆续建立了盟市医院。1956年各旗县也都建立了卫生院,有的还成立了旗县医院。旗县以下医疗机构,既有国家办的卫生所,又有个体医生联合举办的诊所。
1957年至1966年,全区建立旗县以上防疫站115个,专业防疫站13个,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病和传染病的防治。1958年建立了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1965年内蒙古医院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更新了设备,增加了床位;盟市级医院不断扩大,床位大量增加;旗县卫生院在1958年全部改建为医院,农村牧区卫生所与联合诊所改建为公社卫生院。
从1952年起,开展了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全区的卫生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1963年以后,全区爱国卫生运动中,出现了一批好的典型,呼和浩特市的大御史巷、庄子村、解放军253医院、内蒙古军区机关、乌兰察布盟兴和县二台子公社等单位曾出席全国群英会,对全区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文化大革命”给内蒙古医疗卫生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各级卫生行政机构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大批医疗机构被撤销或合并。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被取消,很多医学专家遭到残酷迫害。医学科研工作无法开展,医学院校停止招生达6年之久,一些地方病和传染病的发病率遂出现了上升趋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自治区的医疗卫生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至1988年,全区医院床位数由4.62万张增加到5.9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由5.92万人增加到9.4万人。农村牧区健全了医疗卫生网。出现了村办卫生所、合作医疗、医生合办、医生包干或个体开业等多种办医形式。城市医疗扩大了医疗自主权,实行岗位责任制。到1998年,全区各类卫生机构发展到4 641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0.5万人,病床65 794张。1981年以来,自治区在各盟市旗县开展了“阿吉奈”城镇爱国卫生奖评比活动。198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了
《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卫生管理条例》,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开展。到1998年,农村牧区卫生改水受益人口达到1 121.50万人,占农村牧区总人口的72.96%。自治区首创的“一役达标”灭鼠技术被国家确定为“90年代向农村和基层推广的首批重大医药技术”。
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全区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和农村牧区卫生医疗体系,兴建了一大批卫生机构,建立了一支数量可观、技术较强的卫生专业技术队伍;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和医生人数达到2.83张和2.18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人均寿命达到68岁;预防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地方病防治取得较大进展,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开展“阿吉奈”奖评比以来,旗县以上城镇已有88%达标。在国家“爱卫会”组织的检查评比中,赤峰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呼和浩特、包头、通辽、锡林浩特市分别获得“全国卫生城市”称号。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促进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为保护和增进全区各族人民的健康,为推进自治区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庆格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