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的百年历程


    清末推行新政,废除科举,改变了内蒙古地区教育事业的沉闷、禁锢的局面,各地开始创办新式学堂。绥远城武备学堂是内蒙古西部地区最早创办的新式学堂,原来专收驻防八旗子弟,后兼收归化城土默特蒙古人子弟入学。1903年,将归化城古丰书院改建为归绥中学堂,除招收归绥道所属各厅汉族子弟外,也招收土默特蒙古族学生。1904年,绥远城将军贻谷创办了绥远中学堂,招收八旗子弟,也兼收乌兰察布、伊克昭两盟蒙旗子弟。1905年,他又在绥远城添设蒙养学堂1所,蒙小学堂5所。是年底,绥远城的新式学堂内共有学生500余人。1906年,归绥道台胡孚宸到任后,在归绥中学堂内附设师范学堂。同时,归绥中学堂还附设模范高等小学堂。归绥中学堂已发展成比较正规的新学堂。该学堂的课程设有史地、数学、理化、外文、体操等,另外还备有理化实验仪器室。1907年将土默特启运书院更名为土默特高等小学堂,主要开设满蒙汉文、骑射、四书五经和圣谕广训等课程。同年,在包头也设有土默特第三初等小学。此时,归绥道所属各厅几乎都成立了初高等小学堂,仅丰镇1厅,就建有高等小学堂4所。
    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卓索图盟盟长贡桑诺尔布在喀喇沁右旗创办了“崇正学堂”、“毓正女子学堂”和“守正武备学堂”等,成为当时内蒙古地区最有影响的新式学堂。还有,赤峰县城初等小学堂、科尔沁左翼后旗麦林希伯汉学堂、翁牛特旗乌丹初等小学堂、科尔沁左翼3旗蒙汉小学堂等,足以反映新式学堂之兴盛状况。这些新式学堂的开办,使部分蒙汉平民子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民国之后,特别是进入30年代以后,内蒙古各地相继建立了各类中小学和职业学校。仅归绥一地就有归绥中学、绥远师范、归绥女子简易师范、农科职业学校、工科职业学校、五族学院等,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学校。此外,内蒙古各地在蒙古族开明上层人士及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的倡导下,也陆续创立了各级各类的蒙古族学校。据30年代初国民政府的统计,当时各盟旗已有高级小学24所,初级小学160多所,蒙旗师范或中学10余所,如绥远蒙旗师范、国立伊盟中学、扎兰屯师道学校、土默特旗中学、呼伦贝尔部公立初级中学和准格尔旗同仁学校等,都是比较有名的学校。这些学校大多采用近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用蒙文教科书,以本民族语言讲授语文、数学、史地、音乐、美术、自然等课程,同时也学习汉语文。
    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时期,为了对蒙古族青年施行奴化教育,日本侵略者对蒙旗原有的教育设施进行调整,加强控制,向蒙古族学生灌输亲日思想。然而,从这些学校毕业的很多蒙古族青年,能够用他们所学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服务于本民族。
    民国时期,内蒙古各族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主要是进入北京、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沈阳等地的高等学校。另外还有一些人到日、俄、德、法等国留学。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与亲切关怀下,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逐渐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具有地区特点的教育体系。
    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到1996年末,全区“普九”旗县市区累计达到25个,有1 298个乡镇苏木基本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占全区乡镇苏木总数的82.9%;中小学布局基本覆盖全区。与1947年相比,小学校数增长2.5倍,达到13 133所,在校生增长9.8倍,达到232.38万人;普通中学校数增长86.1倍,达到1 829所,在校生增长263.8倍,达到113.86万人。
    全区职业技术教育也有了突破性发展。到1996年,全区有普通中专106所(其中,中等技术学校84所,中等师范学校22所),在校学生达5.98万人;职业中学432所,在校生16.37万人;技工学校199所,在校生4.55万人。全区已建成国家级重点中专5所,省部级重点中专19所;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8所,省级重点职业高中24所,盟市级重点职业高中35所。这些重点学校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全区普通高等教育从无到有,持续发展,已经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多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为适应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院校布局、专业结构的调整,展现了全方位的改革,使高等教育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到1996年,全区有普通高校19所,本专科在校生3.82万人,在学研究生682人;设置文、理、工、农、林、医、师范、财经、政法、艺术、外语等11个学科,各类专业达201种,347个专业点,各种教学设施不断充实完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为自治区的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人才。
全区成人教育也得到相应发展,出现了以扫盲、实用技术培训、岗位培训为重点,中高等学历教育并举,继续教育逐步展开的新局面。到1996年,全区成人高等学校124所。在校学生3.66万人;成人中专117所,在校学生7.04万人。成人高、中等学校已具备相当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成为自治区高、中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治区成立以来,民族教育始终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巩固提高中得到优先重点发展。到1996年,全区少数民族中小学已发展到3 180所,在校少数民族学生达79.63万人,分别是1947年的8.3倍、34.5倍。半个世纪以来,民族高、中等专业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1996年底,全区在106所普通中专中,有38所设置了民族班,在19所普通高校中,有10所设置了民族语言授课专业和民族班,在校少数民族学生达24 405人,是1947年39人的626倍。这些人成为蒙汉兼通的专业人才,为自治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哈斯木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