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的建立
在内蒙古实现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过程中,按照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1949年的《共同纲领》,对区内具备自治条件的其他少数民族实行自治,是进一步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要内容。
1951年10月1日,鄂伦春族自治旗成立。它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县一级建制的少数民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位于呼伦贝尔盟东北部,嫩江西岸,大兴安岭东南坡的深山密林中,全旗面积5.988万平方公里,93%以上是森林,自古以来鄂伦春人就聚居生活在这里。鄂伦春族是自治区人数最少的一个少数民族,解放前深受中国历代王朝和政府的压迫及日本侵略者的奴役屠杀,灾患频仍、贫困交加,濒于民族灭绝的境地。人口不到1千人。他们居住在兴安岭的大森林中,善骑射,以狩猎为生,过着漂泊不定的游猎生活,其生产力极其低下,保持着原始公社的残余,实行共同劳动 ,平均分配的制度。解放后,特别是建立民族自治旗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注鄂伦春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的改善,帮助他们改变过去漂泊不定的游猎生活,实现定居,由单一的狩猎生产向兼营种植业、养殖业的猎农生产过渡。1958年,鄂伦春族人民全部实现了定居,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国家还对整个民族人口实行免费医疗,从而使鄂伦春民族迅速兴旺起来。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呼伦贝尔盟鄂伦春族人口951人,鄂伦春旗仅797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呼盟鄂伦春族人口猛增到2 753人,鄂伦春旗也发展到1 858人。40年间人口总数增长了3倍多。解放前基本上处于文盲状态的鄂伦春猎民,现在中小学遍布城区、猎乡,全旗学龄儿童全部入学,青少年已普及初中教育;国家对小、中学生全部实行助学金制度;已培养出近百名大专院校毕业生,涌现出了本民族的教师、作家、工程师、医生、艺术家、优秀运动员等各行各业人才。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一代的鄂伦春人更是观念更新,1988年以后,发展多种经营,建立起30多个集体和个体农场,农田面积扩大到3万多亩,每年交售商品粮250万公斤。1996年初,全旗实行“禁猎”,猎民彻底告别了狩猎业,掌握多种科学技术,出现了一批猎民种粮大户和各种专业户。1996年,猎民的人均收入达到1 736元,比禁猎前的1995年增加近600元。4个猎民乡都通电,安装了程控电话,有了电视转播台。电视、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进入寻常猎民家。
现在,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阿里河已形成该旗的中心城镇。同时还有大杨树、甘河、克一河、加格达奇、吉文等森林工业城镇,成为重要的森林工业基地之一。铁路和公路四通八达,大量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往祖国各地。鄂伦春人已彻底摆脱了贫困落后,结束了原始封闭状态,走向全区,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中跨越了几个历史时代。
1956年,为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内蒙古党委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原来的索伦、通古斯、雅库特民族的意愿,决定统一民族称谓为鄂温克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鄂温克族自治旗。1958年8月1日,鄂温克族自治旗正式成立。该旗位于大兴安岭西麓,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东南部。全旗土地面积1.86万平方公里,一半多是广阔的草原,面积达1.19万平方公里。其次是茂密的森林。鄂温克族在解放前主要从事游猎畜牧业。人口不到5 000人。解放后,鄂温克族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民族自治权利。旗的主要领导均由鄂温克族人担任。该旗确定“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生产建设方针,牧业生产稳步上升,工业也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口兴旺。自治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巴彦托海镇,以及红花尔基、伊敏河镇现已成为草原上的新兴城镇。民族人口1990年达到22 821人,增长4倍多。该旗大学本专科生有385人,中专生627人,有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1 336人,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任领导职务的有401人。改革开放以来,自治旗发挥资源优势,根据实际情况,把全旗划分为奶牛、乳肉兼用牛、牛羊并举3个专业区,向专业化、区域化发展,成为自治区第一个突破提供万吨商品奶的旗。1998年,全旗国内生产总值达11.4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33亿元,实现自给有余。牧民年人均收入达到2 916元。全旗牲畜头数达到52.5万头(只),牛的总头数达12.2万头,牛奶产量4.35万吨,居全区旗市之首。全旗已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其牧草还远销到日本。该旗除地方工业外,还有国家兴建的现代化的大雁煤矿和伊敏河大型露天煤矿。
1958年8月15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也正式成立。达斡尔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主要从事农业的民族。该旗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嫩江左岸。全旗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南部为平原和水草丰美的草原,北部为资源丰富的山区。自治旗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尼尔基,达斡尔语是“繁荣”之意。解放前,达斡尔族曾译称达呼尔、达古里、达呼里、达古儿、达乌儿等;民国时期称达斡尔蒙古,被视为蒙古族。1 956年4月国家正式确认达斡尔族的族称。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新疆等省区。1953年其人口为48 000人,呼盟有19 044人;1990年全国为121 357人,内蒙古呼盟有65 378人,占全国达斡尔族人口的52.8%;其中莫旗为26 289人,其余分布在海拉尔市、扎兰屯市、牙克石市、鄂温克旗、鄂伦春旗、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旗等10多个市旗。人丁兴旺是解放后达斡尔族繁荣的重要标志。自治旗成立后,工农牧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经济、文化发展,人口兴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自治旗重新确立了“农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方针。根据自然条件,把全旗划分为5种经济类区,以充分发挥优势。以农业高产稳产闻名遐迩,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旗)和国家100个售粮先进县(旗)之一,199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旗)。尼尔基、红彦、汉古尔河、哈达阳、宝山等发展为该旗繁荣的城镇。1997年全旗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64亿元,财政收入1.08亿元,工业总产值实现1.48亿元,粮食总产量达5.25亿斤,跻身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行列,城乡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 473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 389元。
自治旗素有“曲棍球之乡”的美誉。该旗曲棍球队自1978年以来,曾19次夺得全国冠军,并代表国家到国外出访,1987年荣获第六届全运会金牌。
这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的建立,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内蒙古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有力地增进了自治区内各民族的团结和自治民族内部的团结,实现了这些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为他们发展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王德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