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 草原明珠——海拉尔(P94)
乘飞机来呼伦贝尔,,鸟瞰草原风采,别有一番情趣……
呼伦贝尔盟像一幅巧夺天工的地毯,铺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海拉尔河像一条蓝色的绸带,信手甩在大绒毯的中部。海拉尔市就坐落在伊敏河与海拉尔河的交汇处,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丰美的草原上。
海拉尔市位于大兴安岭西麓,是呼伦贝尔盟政治、经济、文化、通讯中心和交通枢纽。辖6个办事处、3乡、1镇。在全市1 440平方公里土地上,活跃着26个民族、23万海拉尔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充分利用和发挥呼伦贝尔盟中心城市的地缘和资源优势,不断加快沿边开放中心天建设步伐,海拉尔已由一座消费城市变成了民族工业城,成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品生产、供应基地。传统的畜产品加工业经过不断更新改造,已建成国内生产能力最大的乳制品企业——海拉尔乳品厂,日处理鲜奶350吨;建成规模较大的清真肉类联合加工厂及全国最大的牧业机械加工总厂。地方工业产品远销14个国家和26个省、市、自治区,海乳牌奶粉、奶油和飞行牌羚羊角注射液、宝马牌提花毛毯、海拉尔牌11°啤酒等60余种产品被评为自治区和国家级优质产品。现已拥有纺织、造纸、皮革、化工、制酒、机械加工等近30个工业行业,生产700多个花色的工业产品。
海拉尔东邻东北经济区,西邻俄罗斯、蒙古,满洲里、黑山头等8个口岸呈扇形分布在距海拉尔200公里左右的中俄、中蒙边界线上,为海拉尔市外经外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1992年海拉尔市获得对外经贸权,1996年已有38家企业建立了对外进出口机构。建成境内“三资”企业26家,境外22家,实现经济技术协作项目160多项。取得了旅游经营权、办照权、外联权,已开通数条对俄旅游线路,并与日本、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庄稼活社团建立了合作关系。
1946年以业,海拉尔市城区面积由解放前2平方公里扩大到28平方公里,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为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枢纽作用,海拉尔市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交通、通讯、飒服务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995年~1996年改扩建后的胜利大街和中央桥,已成为呼伦贝尔盟首府标志性大街、大桥。
-
北陲边城——满洲里
满洲里,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名字。
满洲里原名“霍勒金布拉格”,蒙古语的意思为“兴旺之泉”。1901年,沙皇俄国修筑东清铁路,在此建成了进入我国境内的首站,定为“满洲站”。俄语称“满洲”为“满洲里亚”因“亚”发音很轻,成为“满洲里”,一直沿用至今。满洲里四周是辽阔的天然草场,城东有湍急渡过的海拉尔河,东南部有烟波浩淼的达赉湖和横跨中蒙边境的贝尔湖。它北边蜿蜒的国境线,同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终点的后贝尔斯克隔界相望。“满洲里是草原城,国际效有送迎”。叶剑英在视察满洲里时写下的这一诗句,高度地概括了满洲里的地理特点。
满洲里口岸是一个有近百年历史的国家一类重点口岸,是素有“第一欧亚大陆桥”之称的中长铁路上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口岸。年换装能力500万吨,承担着全国铁路对外运输货运量50%以上。铁路通往俄罗斯,连接着东欧、西欧各国,年进出境达64万人次,居中国铁路各口岸之首。
改革开放使满洲里改变了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的状况。特别是1988年和1992年,国家相继批准满洲里为甲级开放城市和首批沿边开放城市之后,国门、市门轰然大开,滚滚人潮从国内国外,四面八方涌入此地,大批进出口货物在这里交易,成为我国俄罗斯和东欧各国进行贸易的物资集散地。
1992年3月9日,国务院批准满洲里市为进一步对外开放边境城市,满洲里提出了建设国际贸易城的宏伟目标。
为如期实现建设国际贸易城的宏伟目标,及时确立超前建设的思路,满洲里市多方筹措资金,重点进行了口岸、仓储、通讯、电力、道路及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昔日边陲小城正在迅速被口岸设施日渐齐备、城市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和高楼林立、环境宜人的现代化新兴城市取代。几年来,满洲里边境贸易迅猛发展。1996年对俄贸易进出口额达3.15亿美元,9年来进出口额累计15.6亿美元,边贸过货额占全自治区的51%。
1996年,满洲里市与境外的经贸伙伴已发展到1 000多家,遍及俄罗斯等独联体各国和蒙古、东欧、美、日、法、港、澳、台等28个国家及地区,与国内27个省市区的2 000多家企业建立了商贸往来。在满洲里市兴办的境内三资企业25家,投资总额4 111万美元,累计吸收外资2 338万美元。创办境外合资企业和办事机构81家,总投资额为538万美元。
-
塞外苏杭——扎兰屯(P97)
在呼伦贝尔盟的雅鲁河畔,扎兰屯市以风景秀美而引人注目,被誉为“塞外苏杭”。“扎兰屯”这个以满语命名的小村屯,如今已发展成滨洲线的铁路重站和呼伦贝尔盟的主要工业企业基地。最初,满清政府只是在此地设有“甲喇”衙门(即参领官称)。当时的清政府大概只是随便设了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衙门,约不会想到它会在今天以自身的秀美和丰厚的特产而成为呼伦贝尔盟岭东的重要文化经济中心和新兴的工业城市。
1996年有工业企业170家,固定资产5亿元,扎兰屯市已经形成扎兰屯纸浆厂、乳业有限公司、秀水泉有限公司等一批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优秀企业和企业集团。
1995年春,扎兰屯市开始在全市21个乡镇全面有序地实施“小康工程”,在操作上分两步走:“穷村千方百计要致富,富村千方百计达小康”;致富的基本路子是:“抓好基础粮,规模经营突出一两样”。总的思路是:“交够粮食吃饱饭,怎么来钱怎么干”,小康村建设突出抓好“钱、房、树、路、沟、墙”六大硬件和“计划生育不超标,社会治安状况好,人的文化素质高”三大软件。通过抓好这九项软硬件建设,使小康村最终实现“大路平直树成行,科学规划套院墙,多数住上砖瓦房,双文明都达小康”的目标。1996年扎兰屯市第一批小康示范村已建成22个,基本达标的小康村16个。农村的村容村貌和农民的生活环境,一年之内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种植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规模经营户1.7万个,一年之内用于小康工程总投入3144.7万元。通过实施“小康工程”,扎兰屯市的农村工作步入全盟的先进行列。
-
内蒙古十强县之一根河市(P99)
到呼伦贝尔盟的人,不看看兴安岭的茫茫林海是一种遗憾,而看林海的好去处,则可以说是去根河。根河市地处大兴安岭北端西坡,是我国最北训的城市。
根河,实际上是蒙语“葛根高勒”的谐音,意思是“清澈透明的河”。根河市总面积为19 929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办事处、市区外辖6镇1乡,有蒙、汉、回、满、鄂温克、鄂伦春等13个民族,人口18万。
根河市森林面积有145.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3.6%。森林面积占全自治区的11.2%,占全国的1.27%。活立木蓄积量为1.4亿立方米,占自治区活立木蓄积量的14.5%,占全国活立木蓄积量的1.36%。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山杨等。其中落叶松占林木总蓄各量的76.1%以上。
根河市是以林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初步形成了四个支柱产业:以木材为龙头的木材采选、加工业,以电力为主体的能源工业,以铅锌矿为龙头的矿产采选业,以野果为原料的饮料制造业。
“八五”时期,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4个突破:199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地方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乡镇企业总产值自1993年以来,连续三年实现了翻番,突破10亿元大关,,进入了全区旗市前十名;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 000万元大关,达到5 208万元。199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4 14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1 281万元,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1 27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达到2 420元。1995年在全区旗县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排序中,根河市名列全区第六位,全盟第一位。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3.81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5.68亿元。
如果说根河市的经济已是扬起风帆,那么改革开放的政策就是强劲的风。根河市正借助这股强劲之风,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