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原 金 曲  
  马头琴是蒙古族历史上较为悠久的一种弓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 蒙古语叫它“潮尔”。马头琴从它产生那天起,就成为蒙古民族喜爱的乐器而广为流传,它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已成为蒙古民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

  传说在科尔沁草原上有个爱唱歌的牧人苏和,他有匹心爱的白马,皮毛像缎子一样光亮美丽,嘶鸣起来银铃般清脆悦耳。在一次赛马会上,白马夺得锦标后被王爷抢去了。一天,王爷骑白马炫耀,被马摔得头破血流,白马脱缰而逃,却不幸中了王爷的毒箭,待回到主人身边后,终因伤势过重而死在蒙古包前。苏和悲痛欲绝,日夜守着死马。白马那凄凉的嘶鸣还在耳边回响, 苏和想捉住这个声音来寄托对白马的怀念,于是,他用白马的腿骨做琴杆、头骨做琴箱、马皮蒙琴面、马尾搓成琴弦、套马杆做琴弓,并照白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做出了草原上第一支马头琴。苏和拉起马头琴,用哀怨的琴声诉说人民的苦难,用优美的琴声表达人民的向往……

  早在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时,马头琴的前身胡尔(一种胡琴)就已在蒙古民族中广为流传了。清乾隆年间,在其基础上,出现了长琴杆、倒梯形琴箱、双面蒙皮、马尾弦和马尾弓的蒙古族拉弦乐器朝尔。又经过100多年的流传,到20世纪初,朝尔的头饰由龙头改为马头,琴箱变为正梯形,才真正开始了马头琴的历史。

  传统马头琴多为马头琴手就地取材、自制自用。通常分为大小两种,分别适于室外和室内演奏。大琴长100厘米,小琴长70厘米,琴箱用硬杂木作框板, 正背两面蒙以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绘民族图案,琴头雕刻精致的马头。弦槽后开,两侧各置一弦轴,两条马尾弦分别用40、60根长马尾合成。琴弓用藤或木制杆,两端系以一束马尾。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优美、浑厚、悠扬、动听,这在古今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马头琴琴声婉转、悠远,它融汇着牧人的喜怒哀乐,融汇着牧人的希望和期冀,从牧人的心底飘出来,弥漫了整个草原;又从草原回转过来,流泻到人们的心里,使人感到无限温馨。它表达的正是草原牧人与草原的一种相合相乐的谐畅气氛。

 全胜(马头琴曲)
阿斯尔与万马奔腾 达那巴拉 嘎达梅林 黄岩
命运 诺恩吉雅 十五岁 童年
乌尤岱 朱色来
 
 达日玛(马头琴曲)
白骏马 克鲁伦河 满都格日勒 森吉德玛
圣山的枣树 送亲歌 新春 祝福
 
 青格勒(马头琴曲)
走马 永恒的力 阿都沁阿斯尔 察哈尔曼斯阿斯尔
都瑞玛 褐色的鹰 穆色烈 青马
特木尔
 
 贺西格(马头琴音乐)
天边 母亲 走进西藏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我从草原来 岩山 小骝马 归来的马
我怎么办呢 万丽姑娘 摇篮曲 黑小伙
 
 斯庆图(马头琴曲)
故乡巴丹吉林 空旷的戈壁 庙宇速写 斯庆图
三匹枣骝马 出嫁前 戈壁驼羔
 欧阳浩瀚(马头琴曲)
天空 幽谷阳光 鹰之魂 小摔交手
峡谷 乌兰巴托之夜 天上的风 菩提经
牧歌 母亲 梦中的姑娘 梦回
| 新华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