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华网内蒙古频道>>焦点网谈 欢迎访问新华网 新华网 全球新闻网

  被经济界人士誉为朝阳产业的我国乳品业,从新世纪开始,巨大的利润空间诱惑着外部投资大批涌入,业内巨头也开始瓜分市场,地方诸侯被迫严防死守。乳品业一时间硝烟四起,各方势力此消彼长,大洗牌已经启动。

记者:汤计 刘军  摄影:王晔彪 任军川  制作:丁宁  

声明: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焦点网谈”栏目的文章、图片均为独家采访。如有媒体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电话:(0471)6929422  6957036
传  真:(0471)6919673
E-mail:xhwnmg@xinhuanet.com

百 亿 资 金 涌 入 乳 业
 
  
  2001年以来,“饲料大王”新希望集团携巨资进军乳业,虽然遭遇辉山兵败、南昌失利,依然一路攻城掠地,在杭州、青岛、长春、重庆、昆明等地将天友、华西、苗苗、白帝、天香、蝶泉等11家方乳品企业悉数入怀,在8个城市形成当地乳品品牌老大;北京三元也通过连锁形式跳出区域走向全国,目前已进入福州、深圳、太原、沈阳等20多个城市;老牌劲旅完达山入关逐鹿中原,与黄河乳品厂合作,投资1.5亿元建设日处理鲜奶300吨的液奶生产线;光明、伊利等乳业巨头紧锣密鼓地推进全国布局,光明乳业在上海之外建立了17个生产基地,伊利集团在呼和浩特、京津塘、东北、西安、上海也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
  据初步统计,通过一年的合纵连横,全国1500多家乳品企业中有60多家被吃掉,而上个世纪进入中国并在乳品行业攻势凌厉的雀巢、达能、帕玛拉特、卡夫等国际知名乳品企业却以减少参股比例、委托经营等方式悄然退居“二线”。粗略统计,仅伊利扩股、光明上市、新希望投资乳业,摩根士丹利、鼎晖、英联等国际财团参股蒙牛,汇源、维维纷纷亮出资本牌等投资因素,就有近百亿元资金进入乳品产业。
  伊利集团董事长郑俊怀把目前中国乳品行业分为几大板块:以光明、伊利、三元、蒙牛、三鹿、完达山等为代表的传统巨头和产业“新贵”们;拥有雄厚资本实力的新希望、汇源、维维、娃哈哈等“门外汉”;广州燕塘、成都菊乐等立足中型城市、拥有地方市场相当占有率的区域品牌;还有企业有市场、立足小城市、在纷争夹缝中求生存的大批小企业。
  郑俊怀说,纷争中不同板块的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的局势不同,应对的措施也不同。全国性的大品牌虽然市场覆盖面广,但也压力很大,在京、津、沪等消费群体成熟、含金量高的市场,除了巨头之间的激烈争夺,还要应对业外资本的偷袭、区域品牌的联手狙击,如何在守住即得市场的同时,再有所作为是这些大企业必须面对的共性问题;独霸一方的区域品牌,只能以守为攻。他们不但面临着大企业的威胁,还要提防外来资本吞食和小企业的游击;占乳品企业绝大多数的地方小品牌,虽然处在竞争的边缘,但也丝毫不能懈怠,一个不小心就会被连企业带基地和市场一口吃掉;“门外汉”们面临的问题更多,要想在市场上立住脚,必须尽快进入角色,整合品牌、铺设销售网络、吸引专业人才……
  郑俊怀说,摆出一副隐退姿态的国外乳品巨鳄不容忽视,不能简单化地把他们视为不适应中国国情而退出。他们会不会在静观这场混战的变化,当市场、资源整合到一定程度时,凭借雄厚实力卷土重来,坐享其成?

乳 业 竞 争 拼 什 么 ?
 

  伴随着伊利、光明、蒙牛、三元等乳业巨头加快构筑全国市场的步伐,新希望、娃哈哈等“业外资本”奇袭乳品产业,我国乳品业新一轮洗牌不仅开始,还直接引发了一个众人普遍关注的话题:今天的乳业竞争拼什么?
  业内人士分析,在新一轮洗牌之前,我国的乳制品市场是区域分割、相互独立的,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各地,竞争的结果是经过整合产生了一批领导性地方品牌,各个品牌各有一片市场、彼此相安无事,全国市场维持着一种相对平衡状态。随着保鲜技术的引进与发展,液态奶“腿长了”,乳品企业走向全国成为现实,一些大的品牌开始向全国市场拓展,各地方军顽强狙击,乳业竞争在范围扩大的同时,竞争层次也逐步提升,由以前市场争夺、产品、原料等单一的竞争转向包括产品、管理、资本、人才、服务、奶源、企业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全方位竞争。
  伊利集团液态奶事业部北京市场总监靳彪说,在全国市场争夺战打响之前,一家乳品企业可能凭借奶源、品牌、人才或资金某个单方面的优势“一炮打响”、异军突起,而在今天,乳业巨人的崛起基本上已经没有“捷径”可走,任何企业单凭某一方面的优势很难占尽风光,眼下的乳业竞争拼的是综合实力。
  ——拼品牌。在2003年的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招标中,上海光明乳业以9287万元夺得“标王”,同时中标的乳品企业多达10家。而且,各家乳品企业还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乘之机宣传自己:赞助春节晚会、进行各种公益性捐款捐物……靳彪说,今天的乳业竞争,谁也不敢忽视品牌,品牌的定位也由以前的乳珍、牛初乳、无抗奶等概念炒作逐步返朴归真,诉求点大都归结到了营养、健康、品质上来。
  ——拼人才。成立仅仅3年多时间就跻身中国乳业四强的内蒙古蒙牛乳业公司,成功的因素很多,但一批精英人才作为公司的中流砥柱功不可没。1999年,蒙牛成立之初,因为笼络了一大批精通市场、基地建设、技术、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得力干将,蒙牛才得以奇迹般地崛起。此后,为了聚积人才,蒙牛将光明乳业的一位原高层主管聘为上海分公司经理,将华龙公司一位副总经理挖过来任天津分公司经理。去年,上海分公司成立第一年,销售额近1亿元,但不算一个丰年,为了鼓励上海分公司完成今年销售4亿元的目标,总裁牛根生从自己的年薪中拿出40万元,买了一部车奖励分公司经理,并饱含深情地说:“要在百忙中经常开车回家看看老人、孩子。”
  ——拼基地。乳品企业的竞争力构成中,奶源是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过去一年的乳业资源整合,不管是乳业巨头、业外资本、还是地方品牌,无不看中奶源的争夺。伊利集团除了在自己的后方投资2亿元稳固“大草原”基地外,还把手伸到西安,收购了临潼乳品厂,伊利看中的是关中地区极具潜力的奶源基地,特别是杨凌农业开发区的高产奶牛繁育技术。新希望集团兼并云南蝶泉,看中的也是蝶泉所在地云南洱源县存栏的5万头奶牛。
  ——拼资本。很多人认为:“牛奶是资本挤出来的。”伊利、光明、三元、蒙牛之所以能快速成长,无不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实力。伊利是1996年上市后,在市场上完成其最为精彩的跳越的;光明乳业去年通过上市实现了资本扩张;蒙牛吸引境外资本参股,并在毛里求斯注册,也是想以此推进境外上市的目标,寻求更丰富的资本源泉。
  靳彪认为,乳品行业各个层次的竞争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比如,良好的企业文化可聚集人才,人才的争夺可能带来销售渠道、市场网络、核心技术等相关层面的变化,产品的胜负必然会影响到奶源、人才的转移。2002年以来,内蒙古包头市奶牛饲养量由年初的不足2万头发展到今天的近10万头。记者在包头市奶业办看到,有两名工作人员专门关注各条渠道有关“乳品企业破产”的信息
,发现哪儿的企业垮了,立即派人前去收购奶牛。


警 防 乳 业 的 “ 泡 沫 ” 现 象
 
  
  行业大洗牌使平静的中国乳业掀起了新一轮竞争与大发展热潮,整个行业从没有象今天这样受到资本和舆论的狂热追捧。然而,高速发展往往会遇到泡沫经济的陷井。有关专家质疑:专业人才、奶源基地、消费群体等要素是否足以支撑乳品行业的急剧膨胀?
  ——奶源基地“泡沫”。记者采访发现,很多乳品企业,包括全国知名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缺奶问题的困扰,有的企业因奶源不足,生产线开工率长期在60~70%之间徘徊。伊利集团原奶事业部经理郭顺喜说:“所谓牛奶是资本挤出来的、市场挤出来的、品牌挤出来的……都有一定道理,但归根到底还是牛挤出来的。没有充足的奶源,资本、市场、品牌、工厂只能是个气泡,这就是乳品行业的特殊性。”
  据了解,有些企业不在奶源基地建设上下功夫,而是投机取巧走捷径,低价购入大量低质奶粉加工还原奶,再把还原奶按比例掺入鲜牛奶中。据称,有的企业生产的超高温灭菌奶和调味奶,还原奶的掺入比例最高可达到60%。这种现象不仅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更危及着乳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旦气泡被捅破,企业也将受到毁灭性打击。
  奶源基地是乳品企业的根,成功的企业无不扎扎实实地做基地。伊利集团每年投入基地建设的资金不少于2亿元,蒙牛每年也将其销售收入的近10%用在了基地建设上。光明、三元、三鹿等巨头们也无不看重基地在企业发展中的至关重要性。
  ——专业人才的“泡沫”。不久前举行的2003年中国乳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有关专业人士指出,人才的匮乏将是乳业冒出的第二个“气泡”。的确,无论资本运作还是企业并购、市场营销还是内部管理,都离不开人才的驱动。记者发现,在不少快速发展的乳品企业,大批20岁刚出头、只有一、二年工作经验的青年人就做了企业的重要主管,这种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当然值得提倡,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乳品行业人才匮乏的尴尬。
  为了聚拢人才,蒙牛乳业把“经营人心”当作自己营造企业文化的核心目标,总裁牛根生提出一个口号:争取五年之内让大部分中层以上管理人才都成为有车子、有房子的“中产阶级”。去年,蒙牛在大连搞促销活动,一位代理商自己拿出10万元用于活动,蒙牛公司得知后迅速将这笔活动经费汇给了代理商,总裁牛根生说:“要对得起有眼光的投资者。”“财聚人散、财散人聚”是牛根生经营企业的座右铭。
  ——消费群体的“泡沫”。谈到中国乳业,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中国人均消费奶量之少,发展空间之大,所谓“中国人均鲜奶占有不足10公斤,世界平均水平近100公斤”等。很少有人看到,我国的“喝奶人群”中,牛奶人均消费量是多少?还有多大潜力?新的消费群体(比如农民、大量中小城市人口)什么时候才能培育起来?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是人均消费奶较高的城市,记者随机调查发现,牛奶消费中的“两极现象”十分明显:形成习惯者年消费量多的上百公斤、少的也数十公斤,而没有此习惯者往往一口也不喝——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与国外不同,而消费群体的培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饮食习惯的改变、健康观念的形成、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等因素,都影响到市场能否快速做大。
  ——品牌与概念的“泡沫”。品牌经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令人忧虑的是,有的乳品企业直接把品牌广告做到前头,忽视了产品环节,这就出现了在央视广告上做得很火的乳品,却在市场上买不到的奇怪现象。伊利液奶事业部北京市场总监靳彪说:“先做品牌后出产品的做法,在前年不乏成功之例,但那时的液态奶市场几乎没有竞争。现在情况不同了,如果再忽视产品层面的精耕细作,不仅浪费广告资源,而且很难取得实际效果。”

乳 业 基 地 建 设 蕴 含 巨 大 商 机
 

  我国高速成长的乳品加工业与奶源不足间的巨大反差,给奶牛饲养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机。
  资料显示,去年我国牛奶总产量达1250万吨,乳制品产量较上年增长26%,液态奶产量增长66%。专家预测,5年内,我国乳品市场将保持15%的增速,液态奶的年增长率将达30%。中国乳制品协会发布消息认为,随着加工能力的迅速增加,奶源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抓奶源基地建设仍将是各企业的重要任务。
  农业部规划,到2015年,我国牛奶总量将由目前水平增长到3300万吨,全国人均占有奶量由11公斤增长到23公斤,这就意味着我国奶牛存栏将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还多。
  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一些健康专家“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倡议、农业部、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提出的“学生奶工程”、农业结构中种植业向养殖业升级的要求、广大农牧民强烈的致富愿望、牛奶产区各级政府及金融部门对奶牛饲养业的大力扶持……都为乳业基地建设提供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奶牛饲养业采取的主要模式仍以一家一户的分散饲养、集中挤奶为主。这些奶源基地多数采用了“公司加农户”方式,以农民投资为主,然而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拿不出多少自有资金、信用等级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奶牛头数的快速发展。尽管有些地区采取了“政府贴息、企业但保、银行贷款、农民买牛、以奶还贷”的方式发展奶牛业,也仅限于局部地区,不足以支撑起快速成长的乳品加工业。
  针对这种现状,一批投资者已经开始把眼光投向奶牛饲养业,奶源基地公司化的苗头已经显现。2002年,长期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内蒙古巨华集团投巨资从澳大利亚引进400头高产奶牛,建起奶牛繁育中心;以羊绒、路桥等为主业的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投资3.6亿元建设饲养规模达7万头奶牛的牧业公司;今年,伊利集团规划了10个饲养规模200头奶牛的中型牧场,一经媒体公布,立即被投资者认购一空。
  伊利原奶事业部经理郭顺喜说:“目前投资奶牛业的风险很小,回报很大。养牛业为很多相关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比如内蒙古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后,牧草加工仍未形成产业;我国良种奶牛严重不足,500多万头存栏奶牛中,真正的良种赫斯坦奶牛大概是150万头,剩下的都是改良牛,产奶量很低。奶牛的改良、繁育、防疫等也有很大商机。”(完)

打印本稿

发表评论

推荐给朋友:

新华网新闻检索
组合检索 帮助
版权所有:新华网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新华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