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伴随着伊利、光明、蒙牛、三元等乳业巨头加快构筑全国市场的步伐,新希望、娃哈哈等“业外资本”奇袭乳品产业,我国乳品业新一轮洗牌不仅开始,还直接引发了一个众人普遍关注的话题:今天的乳业竞争拼什么?
业内人士分析,在新一轮洗牌之前,我国的乳制品市场是区域分割、相互独立的,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各地,竞争的结果是经过整合产生了一批领导性地方品牌,各个品牌各有一片市场、彼此相安无事,全国市场维持着一种相对平衡状态。随着保鲜技术的引进与发展,液态奶“腿长了”,乳品企业走向全国成为现实,一些大的品牌开始向全国市场拓展,各地方军顽强狙击,乳业竞争在范围扩大的同时,竞争层次也逐步提升,由以前市场争夺、产品、原料等单一的竞争转向包括产品、管理、资本、人才、服务、奶源、企业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全方位竞争。
伊利集团液态奶事业部北京市场总监靳彪说,在全国市场争夺战打响之前,一家乳品企业可能凭借奶源、品牌、人才或资金某个单方面的优势“一炮打响”、异军突起,而在今天,乳业巨人的崛起基本上已经没有“捷径”可走,任何企业单凭某一方面的优势很难占尽风光,眼下的乳业竞争拼的是综合实力。
——拼品牌。在2003年的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招标中,上海光明乳业以9287万元夺得“标王”,同时中标的乳品企业多达10家。而且,各家乳品企业还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乘之机宣传自己:赞助春节晚会、进行各种公益性捐款捐物……靳彪说,今天的乳业竞争,谁也不敢忽视品牌,品牌的定位也由以前的乳珍、牛初乳、无抗奶等概念炒作逐步返朴归真,诉求点大都归结到了营养、健康、品质上来。
——拼人才。成立仅仅3年多时间就跻身中国乳业四强的内蒙古蒙牛乳业公司,成功的因素很多,但一批精英人才作为公司的中流砥柱功不可没。1999年,蒙牛成立之初,因为笼络了一大批精通市场、基地建设、技术、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得力干将,蒙牛才得以奇迹般地崛起。此后,为了聚积人才,蒙牛将光明乳业的一位原高层主管聘为上海分公司经理,将华龙公司一位副总经理挖过来任天津分公司经理。去年,上海分公司成立第一年,销售额近1亿元,但不算一个丰年,为了鼓励上海分公司完成今年销售4亿元的目标,总裁牛根生从自己的年薪中拿出40万元,买了一部车奖励分公司经理,并饱含深情地说:“要在百忙中经常开车回家看看老人、孩子。”
——拼基地。乳品企业的竞争力构成中,奶源是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过去一年的乳业资源整合,不管是乳业巨头、业外资本、还是地方品牌,无不看中奶源的争夺。伊利集团除了在自己的后方投资2亿元稳固“大草原”基地外,还把手伸到西安,收购了临潼乳品厂,伊利看中的是关中地区极具潜力的奶源基地,特别是杨凌农业开发区的高产奶牛繁育技术。新希望集团兼并云南蝶泉,看中的也是蝶泉所在地云南洱源县存栏的5万头奶牛。
——拼资本。很多人认为:“牛奶是资本挤出来的。”伊利、光明、三元、蒙牛之所以能快速成长,无不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实力。伊利是1996年上市后,在市场上完成其最为精彩的跳越的;光明乳业去年通过上市实现了资本扩张;蒙牛吸引境外资本参股,并在毛里求斯注册,也是想以此推进境外上市的目标,寻求更丰富的资本源泉。
靳彪认为,乳品行业各个层次的竞争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比如,良好的企业文化可聚集人才,人才的争夺可能带来销售渠道、市场网络、核心技术等相关层面的变化,产品的胜负必然会影响到奶源、人才的转移。2002年以来,内蒙古包头市奶牛饲养量由年初的不足2万头发展到今天的近10万头。记者在包头市奶业办看到,有两名工作人员专门关注各条渠道有关“乳品企业破产”的信息,发现哪儿的企业垮了,立即派人前去收购奶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