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塞外青城呼和浩特的清晨是被一两烧卖唤醒的。寻常街巷的大大小小烧卖馆子里,人们三三两两围坐,就着初升的阳光,点一两烧卖、沏一壶砖茶、叙一些家常、消磨一段时光。一座城市,也在烧卖的香味中、茶香的氤氲里苏醒了,渐渐温暖。
对夹是赤峰美食名片,是赤峰人乡愁寄托。对夹好吃的关键一是烧饼的起酥程度,二是熏肉的味道。对夹外皮金黄,层次分明,肉质细腻,熏香浓郁,瘦而不柴,肥而不腻,韧而不破,焦香四溢,香酥脆口。
在大草原上,最原始的味道,莫过于冰煮羊。它含着浓浓爱意和乡愁的味道,时常被草原游子们回味着。冰块儿托底儿、大块儿羊肉铺陈在冰块儿上、辅以洋葱、大蒜等配菜,倒上料酒,盖上锅盖。代替了柴火的电磁炉锅开始加热,冰块儿慢慢消融,冰水与肉块儿慢慢相融,冰煮羊的美味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在逢年过节、婚嫁乔迁、满月过寿等喜庆的日子里,都有捏面塑的习俗,通过塑造不同的形象,对生活寄予美好的期望。在巴彦淖尔地区盛行的河套面塑,起源于清朝末年,脱胎自黄河文化,是当地百姓信仰习俗、精神文化的体现。
卓资熏鸡:百年香熏 一抹乡愁“八角良姜老汤煮 三味香柏旺火熏”。一“煮”一“熏”之间,传神地道出了塞外名吃卓资山熏鸡的独特滋味。
古人这样描述,“冬初河水,鱼在冰中不食不动,至来春冰开取之,极肥美”。于是,每年黄河开河之际,开河鱼就显得份外稀罕,引得人们从四面八方争相来食。
乌海,黄河进入内蒙古草原的第一站,与法国波尔多同处于葡萄种植黄金地带,毗邻沙漠,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乌海葡萄”成为地理标志农产品,葡萄酒产业也随之兴起。葡萄美酒夜光杯,品尝到醇馥幽郁、酿色如丹的葡萄酒,城市的味道便涌上味蕾。
民间流传呼和浩特建城和焙子的故事:明朝隆庆年间,阿拉坦汗夫人三娘子主持建造呼和浩特城时,草原上生活物资匮乏,工匠们就用平整的两块大石片夹住面团在篝火上焙烤。焙烤出来的面饼香甜松软,特别耐饥,人们就把面饼叫成了“焙子”。绵延至今,焙子已经成为呼和浩特的一种名小吃。
在呼和浩特老城区一间名叫“璞石轩”的奇石馆里,有一桌用奇石组成的“满汉全席”。这些“秀色可餐”的奇石惟妙惟肖,令人垂涎,和它们的主人张健一起,静候着南来北往的奇石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