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的高二云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官井村的造林大户,种有5000多亩树林。从他家后院远望,地里的玉米已有一人高,羊群在茂盛的草地觅食,整个村庄绿意盎然。难以想象,3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荒沙。带头改变这一切的人,就是高二云的父亲高林树。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面对肆虐的风沙,库布其一代一代治沙人依靠勤劳和智慧与大漠抗争,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生态逆转。如今,治沙接力棒开始交给新一代治沙人。他们通过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治理库布其沙漠,沙漠开始有了新模样。
马云平和妻子是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多伦诺尔镇新民村村民,家住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这里常年风沙肆虐,侵蚀耕地,沙逼人退,马云平和妻子于2000年主动承包了3700多亩沙地。18年过去了,这片沙地被20多万棵树木覆盖,野花野草分布其中,一片生机盎然。
库布其花式植树法
上世纪70、80年代,库布其沙漠环境恶劣,黄沙漫漫,沙区人民生存艰难,从而开辟了治沙之路。
盛夏八月,库布其沙漠腹地的鄂尔多斯市响沙湾景区绿林环抱,阳光洒在绵延起伏的沙丘上,远处传来的驼铃声不绝于耳……
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库布其沙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不断发展,创造了绿进沙退,大漠变绿洲的奇迹。
在日本,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国内蒙古的沙漠,在漫漫黄沙中播撒和平友谊之种。
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沙漠治理由单纯治沙向生态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并举转型,千百年为沙所困的库布其人,开动脑筋开发林沙资源,书写着一个个“点沙成金”的传奇。
面对风大沙多、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的库布其,钱学森发问:沙漠能不能成为我们的朋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鄂尔多斯人交出了肯定的答案。
羊柴和花棒绽放着鲜艳的红花,沙柳嫩绿的枝条随风摇曳,一丛丛沙蒿青翠欲滴,一棵棵杨树枝繁叶茂……
盛夏的库布其,黄绿相宜,一片片治沙林、一个个人工绿洲如“金镶玉翠”,在烈日下闪耀着生命之光。
与库布其沙漠初见,人们就被敦厚的绿色震撼了。那一丛丛、一簇簇的沙柳、柠条和花棒,给连绵沙丘披上绿衣,抹掉了荒寂与苍凉。无垠黄沙,是它的前世;满目绿洲,是它今朝的容颜。
昔日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如今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热点。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银肯塔拉……一个个旅游景区在沙漠中崛起壮大。2014年,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沙漠治理也成为中国的一张绿色名片。
茫茫沙海面前,人是渺小的。而能让沙漠变成绿洲,又足以证明人的伟大。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库布其沙漠绿进沙退的故事,彰显“誓将黄龙变绿洲”的顽强力量,创造出世界荒漠化治理的一大奇迹。
库布其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部边缘、黄河南岸,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这里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经过几代库布其人的艰苦奋斗和科学创新,库布其沙漠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治理面积达6460平方公里,绿化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
多年实践,库布其人总结出了“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库布其模式”。库布其治沙之路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
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就在河套平原黄河“几”字弯的怀抱里。盛夏时节,记者来到大漠深处,探访库布其生态修复情况。
库布其沙漠,中国第七大沙漠。新中国成立时,库布其沙漠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流入泥沙1.6亿吨,直接威胁着“塞外粮仓”河套平原和黄河安澜,沙区老百姓的生存和生命安全常受其扰。
夏天的库布其,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汽车穿行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的公路上,放眼望去,两边皆是绿色,还能欣赏到美丽的湖景。然而,别忘了这里是库布其沙漠。
“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成为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防治荒漠化模式,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
蓝天白云下,一棵棵挺拔的杨树拱卫着房舍农田,嫩绿的沙柳林与远处起伏的金色沙海辉映成景……盛夏时节,库布其沙漠南缘的官井村郁郁葱葱,一派田园风光。
“乌日更达赖”的汉语意思是“辽阔的海洋”。眼前,沙漠瀚海在退却,绿色在沙海里蔓延,幸福在心中荡漾。
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来临,位于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响沙湾、七星湖等景区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人们在沙漠中体验索道、骑行、冲浪车等旅游项目,领略大漠壮美景观。
库布其沙漠位于鄂尔多斯台地北部边缘,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七大沙漠。
115公里,双向车道。这条横穿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的公路,曾被誉为“大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