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 |
![]() |
![]() |
![]() 原内蒙古文化厅副厅长、内蒙古二人台学会会长王世一等专家分析说,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二人台和二人转有许多共同点,如最初都叫蹦蹦戏,艺人大多是劳苦农民出身,都以两人说唱为主,伴奏乐器都有扬琴、鼓、锣、钹等,演员手持道具都有长绸、扇子等,道白都大量运用当地幽默、诙谐的串话、谚语和歇后语等等。两者相比,二人转的优势在于东北方言没有语言障碍,加之有著名演员赵本山、潘长江等一批高水平的演员、编导的热心扶持和传播;而二人台运用的西北方言土语较难让外地观众听懂,区域内晋剧、河北梆子、秦腔等其它戏剧品种较为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人们对二人台的注意,但二人台的唱腔更为丰富,艺术形式更为完整,只要对它的语言进行适当规范,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扶持,二人台应该同样能够走入全国观众的心窝,至少能够在晋内蒙古冀陕及西北其它省区火起来。 正在北京拍摄电视剧、扮演李莲英的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的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二人台 ![]() 专家们指出,虽然二人台近年来发展不景气,但纵向比仍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音乐、唱腔、美术、服装道具、乐器配置和表演艺术上,都有很大的创新。今天内蒙古二人台艺术队和呼和浩特市民间歌剧团、包头市漫瀚剧团,不仅能演传统的二人台小戏,而且能演各种不同形式的大型古装戏和现代戏。但需要提醒的是,创新一定要在继承传统二人台的优点上进行。这方面要汲取二人转的教训。前些年二人转也曾搞过剧目创新,节目的创编曾邀请了很多著名艺术人士加入,从专业的角度讲,单个节目拿出来看舞也好、唱也好,配器也好,灯光、舞美、道具都很精致、讲究 ![]() 二人台是属于普通老百姓的大众艺术,在对它进行艺术加工和改造时,那些历经岁月传唱、获得百姓认可的东西,往往是值得认真整理和研究的经典。所以,在对二人台的艺术提升改造中,一定要尊重它原来的形式,变化太多观众不易接受,许多原始的东西完全没有也就很难不违背良好的初衷。 老百姓喜欢二人台的短小精悍,简单直白,有的轻松,有的逗趣,也有的哀怨,但宣泄和娱乐功能都很强,在随意和灵活发挥中形成了非常动人的民间特色。所以对二人台的加工,要始终适应观众的需求,在注重思想性的同时,绝不能放弃它的趣味性和娱乐色彩。 |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凝聚着蒙汉两个民族文化精华的二人台艺术,如今陷入两极分化的尴尬:一方面,一些专业团体吸收多种别的艺术形式排练出一些大型的二人台古装戏,拿了不少国家级的大奖,但却是叫好不叫座,老百姓不认可,市场不买帐,只能在获奖以后![]() 是二人台艺术魅力不再吗?答案是否定的。4月25日至27日在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排练厅举行的呼和浩特市赛区初赛,闻讯而来的群众把排练厅挤得水泄不通,更多得人只能站在院子里听,大家心甘情愿地连续站数小时也乐此不疲。“打不完的金钱卖不完的菜,看不厌打樱桃、探病、走口外”,“你拉胡胡我哨枚,咱俩抖上一段二流水”,“二人台真红火,句句唱在咱心窝窝”,这些至今广为流传的顺口溜,表达了人们对二人台的由衷喜爱。 专家们指出了二人台陷入低谷的一些客观原因。上世纪80年代,旗县一级的二人台歌舞剧团大部分被撤消,至今四省区只保留着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一家省级专业团体,晋陕冀三省基本没有专业的二人台剧团,也没有培养二人台人才的专业学校。内蒙古保留的少数地、县级专业团体,则面临着剧本老化、新人匮乏、低 ![]() 客观原因之外,二人台自身路子的走偏当是不可忽视的内因。“土生土长土里料,土言土语土腔调”,二人台从它诞生起,就是扎根于泥土的草根文化,反映最基层群众的喜怒哀乐是它的活力所在。但近些年一些专业团体更喜欢拍历史题材的古装大戏,表面上看是反映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一类的主题,实际上是离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类的宫廷戏距离更近了,离二人台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特点越来越远了。对此,著名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武利平比喻说,这就像硬要拿白面做莜面卷,怎么也不是那个味道,他说,二人台首先是俗文化,只有俗中出雅,才能雅俗共赏。 在专业队伍萎缩的同时,二人台更像是一朵野花,正在民间悄悄绽放。近年来,在山西河曲县、内蒙古土右旗、准格尔旗,各活跃着上百支以家庭为单位的二人台民间小班,记者走访的准格尔旗海子塔乡韩铁锤家,祖孙三代人人会唱二人台,一到农闲时便聚集亲朋好友、四乡八邻,吹拉弹唱,好不热闹。还有不少民间艺人或家庭班子端起了唱二人台这碗饭,一年在外演出数百场。此次在山西赛区参加电视大奖赛的内蒙古小伙子李世源,今年26岁,已经有10多年戏龄,常年在大同一带演出,每年头三月是他和同伴们最忙的时候,街头的茶座、酒吧或者农村的红白喜事,有人请他们就去,一天三场,场场爆满,每场每位观众一般收门票2元,就是这样他们依然活跃在二人台舞台上,可谓野外生存能力极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二人台,同样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 |
![]() |
![]() |
说起二人台,不能不提走西口--作为扎根于泥土、扎根于基层![]() 西口是指今山西右玉县境内紧邻内蒙古的杀虎口,因其位于长城的另一个通道口--张家口的西面,故称“西口”,内地人把从杀虎口等长城沿线进入内蒙古草原地区叫走西口或走口外。“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位于晋西北高原黄河大拐弯处的河曲县,是当时走西口的重要码头。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农民为生活所迫,远赴察哈尔、绥远等地,即今内蒙古中西部乃至更遥远的地区垦荒、挖煤、拉骆驼、做小生意,他们生活的苦,创业的难,真挚的情,化为早期二人台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和绵厚苍凉的醉人曲调。 今年80岁依然身体硬朗、思维清晰的内蒙古二人台学会会长王世一介绍说,早期二人台的曲调除了走西口移民带来的秧歌、道情、社火码头调外,还有相当部分是当时盛行于土默特旗一带的蒙古族民歌坐唱-- ![]() ![]() 二人台的乐器,最初仅有四胡、扬琴、笛子,民间称之为“三大件”,以后又陆续增加了用竹片制成夹在手中拍击的“四块瓦”、以及梆子、锣、鼓等乐器。二人台的道具有手绢、折扇、霸王鞭。二人台的唱词趋重于白描,道白运用民间俗语、串话、歇后语、顺口溜等,充满了幽默风趣的特点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人台的传统剧目有《走西口》、《爬楼》、《红云》、《绣麒麟》、《跳粉墙》、《珍珠倒卷帘》、《送情郎》、《打秋千》、《打金钱》、《阿拉奔花》、《海莲花》等200多个。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组织二人台的新老艺术工作者,对传统二人台的剧目和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工作,将其中的优秀剧目灌制成唱片或拍成电影,面向国内外播放。还创作出了许多反映新时代的新作品,如《秀兰挑女婿》、《宝山参军》、《一贯害人道》、《妇女代表》等,受到城乡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完) |
![]() |
二人台是一种民间地方小戏,俗称“双玩意儿”。传说是起源于清代中叶的山西北部地区,后流行并发展到内蒙一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各地的二人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人们通常以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路和西路。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东路二人台初名“蹦蹦”或二人台。由于它的表演形式活泼,唱腔优美,生活气息浓厚,因而深受群众喜爱。 二人台也是朔州地区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大约是民国年间由内蒙传入,开始流行于长城内外的农村乡镇。解放后,常有内蒙等地二人台剧团前来演出,由于其服装道具简单,唱腔唱词好记易懂,很快就在朔州一带普及,不少县乡都组建了二人台文艺宣传队,在农村巡回演出,很受群众欢迎。 二人台的传统音乐唱腔比较丰富,多数是在一些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最基本的曲调有“爬山调”和“烂席片”,此外,还吸收了其他民歌的曲子和其他剧种的一些曲牌,以丰富其表现力。其音乐形式,基本上属于民歌结构,因而作为戏剧音乐还是很不成熟的。为了演唱方便,表演通常只有两人人,即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有时一人可以交替饰演几个角色,俗称“摸帽戏”。目前,二人台不断改革和发展,有的开始尝试由多个演员表演阵容较大的梆子戏剧目,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唱。二人台的唱腔相当丰富。西部吸收戏曲和蒙族音乐营养较多,如《走西口》的唱腔已向板腔体发展。唱法主要有真假声结合和高打低唱两种,东路受“道情”、“咳嗽腔”的影响较深,如〔卖药〕、〔十不足〕等的曲调,几乎是全盘移植而来。西路二人台在演出前合奏牌子曲。曲目有百余种,来自戏曲、曲艺吹腔、佛曲和蒙族民歌,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 二人台的伴奏乐器也比较简单,主要有笛子、四胡、杨琴、“四块瓦”、锣、鼓、镲等。服装、化妆仿效晋剧。道具简单,主要有扇子、手绢、霸王鞭等。二人台在表演上既有草原辽阔粗犷的风格,又有北方憨直奔放的品味,深受蒙汉两族人民喜爱。 |
返回首页
| 更多专题
| 维权声明
| 网站导航
|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XINHUA NEWS AGENC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