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
鄂温克族通用鄂温克语。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鄂温克语言,有布特哈、莫尔格勒河(陈巴尔虎)和额尔古纳(敖鲁古雅)三种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清代曾学习使用满文。目前,牧区的鄂温克人学习使用蒙文、汉文,农区和林区的鄂温克人学习使用汉文。
族称演变
鄂温克族由于历史上居住不同地域,曾有不同的称谓。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居住在鄂温克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讷河市等地的鄂温克人,被称为“索伦”。居住在陈巴尔虎旗和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流域的鄂温克人,被称为“通古斯”。居住在根河市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被称为“雅库特”。但是,在不同地区鄂温克人内部,都自称为“鄂温克”,他们是统一的鄂温克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各地鄂温克族人民的意愿,于1958年3月决定把原有的“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称谓,统一改为鄂温克族。
关于鄂温克族的民族来源,目前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鄂温克族起源于贝加尔湖沿岸及以东地区的北室韦;另一种观点则提出鄂温克族起源于乌苏里江流域(革+末)(革+曷)七部之一的安居骨部。
17世纪中叶,鄂温克族已经生活在黑龙江中下游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据史学家研究,当时鄂温克族共分三支:一支是居住在贝加尔湖东北勒拿河支流威吕河和维提姆河沿岸的使鹿(驯鹿)鄂温克人,共12个大氏族,被称为使鹿的“喀木尼堪”或“索伦别部”。他们于18世纪初迁至额尔古纳河畔,是被称为“雅库特”人的先民。第二支是居住在贝加尔湖以东赤塔河、石勒喀河一带的使用马的鄂温克人,被称为“纳米雅儿”部落或称“那妹他”,共有15个氏族,是后来被称为“通古斯”人的先民。第三支即‘索伦部’,人数最多,居住在石勒喀河至精奇里江的黑龙江中下游流域,是被称为“索伦”人的先民。
民族斗争史
明末清初,后金(清)于1639年至1643年发动了三次征服索伦部的战争。索伦部但终因弱不敌强而失败。
17世纪40年代,鄂温克族人民给予沙皇俄国侵略者多次沉重打击。
在清朝军队抗击沙俄侵略者的呼玛尔河口、尚坚乌黑、古法坛村等战役中,都有鄂温克族将士参加战斗。在1685年至1686年的雅克萨战争中,鄂温克族人民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清军和各族人民的共同抗击下,取得了反对侵略的胜利,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康熙二十二年(1863年),被编人八旗的鄂温克族官兵,为抵御外来侵略,平息地方叛乱,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贡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鄂温克族人民进行了英勇斗争。他们参加抗日联军,用各种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抗日战争胜利后,鄂温克族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参加革命,各地群众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还参加了辽沈战役、解放西南的战斗,同祖国各民族人民一道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民族风俗
鄂温克族在饮食习俗方面,由于各地生产条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猎区以兽肉为主食,烹饪方法有煮、烤,主要食品有肉汤、搀米肉粥、做肉干等、还有用白面制作面包、面条等,很有特色的饮食是驯鹿奶茶、驯鹿奶油。牧区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奶茶不断,食用各种奶食品、炸果子、馅饼。农区则以粮食为主食,传统主食有稷子、养麦、燕麦、大麦等。烹做干饭、肉粥、刀削面、发糕、炸糕、炒面、奶粥等。副食中除了肉、乳以外,还有园田种植的各种蔬菜,饮食内容丰富多样。
鄂温克族比较古老的住房是“撮罗子”,呈圆锥形屋架,高3米左右,底部直径约4米,在外面围盖上桦树皮、兽皮即可住人。顶部留出通烟口。撮罗子搭制方便,至今仍为进山狩猎的邻温克人使用。牧区鄂温克人以住“俄儒格柱”(蒙古包)为主,也住土房和板房。布特哈地区鄂温克族很早就实现定居了,并建有土木结构的住房。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鄂温克族牧民、猎民都实现了定居,许多人家建起了砖瓦房,住房内部结构和设施也在发生变化。
骑马和使用大轮车是鄂温克族的主要传统交通工具。大轮车适于在山林、草原上使用,用于日常交通。牧区、林区的鄂温克人还使用四轮车,冬季里用雪橇拉草、拉木头等。桦皮船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在沿河狩猎、运输时使用。嫩江流域的鄂温克人还制作独木舟、木板船,用于渡江河和从事渔业。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使用驯鹿作为交通工具。驯鹿体轻、蹄大,善于在密林和沼泽地中行走,素有“林海之舟”的美誉。
鄂温克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和氏族外婚制。传统的婚姻习俗,有请媒人求亲、订婚、纳彩礼和举行婚礼的过程。各地鄂温克人婚礼方式有所不同,但都有送亲、迎亲、设婚宴、举行歌舞娱乐活动的内容,具有欢乐、祝福的气氛。
鄂温克族一般对死者实行硷棺土葬,举行送葬仪式。过去也曾有树葬和火葬的习俗。同一氏族有共同的墓地:对己故长辈、子女要附孝。并在春节、清明节等日子,举行扫墓、祭奠活动。
萨满教是鄂温克族的古老宗教信仰。它以多神崇拜为内容,以一定的祭祀活动为表现形式。“萨满”是对神职人员、巫师的称谓,在鄂温克语中有知晓、通晓的意思。
传统节日
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有阿涅(春节)、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抹黑灰日)、二月初二、罕希(清明)、五月初五、祭火日(腊月二十三)、瑟宾节等。在这些节口里要祭神、祭祖,有着吉庆、样和、祝福的意味,还要改善饮食,举行歌舞娱乐活动。祭敖包是祭祀活动,也是重要的节日。祭敖包每年农历五月间举行。众人集会为放包添石块、插新柳枝、系彩绸带,杀牛宰羊献祭,举行赛马、摔跤活动。“米阔鲁”是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的丰收节,一般在农历五月下旬举行。这一天,村里青壮年们清晨开始,逐户给马烙印、除坏牙、剪耳记、剪鬃毛和给羊去势等。主人要设酒肉致谢,宣布当年仔畜成活、牲畜增加情况,来者祝主人家牲畜兴旺。酒席间人们还尽情歌唱。这种繁忙而欢乐的活动,从一家转到另一家。整个牧村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文化艺术
鄂温克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学艺术。他们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叙事诗、谚语、谜语等。其中传达着古代鄂温克人的信仰观念、历史秩事、理性思维,蕴含了人们向往美好、追求进取的情感。鄂温克族能歌善舞,他们把唱歌称为“扎恩达勒”,这些曲调悠扬流畅,能够自由抒发情感,多在劳动、思念亲人、表现风俗礼仪时演唱。“努该勒”歌曲专为舞蹈伴奏,节奏性强,欢快热烈。鄂温克人在节日聚会、婚庆和劳动之余,总要跳起舞蹈。其舞蹈有集体舞又称为“努该勒”,也称“鲁日该勒格”、“阿罕拜”等。
鄂温克族的传统造型艺术非常有特色。他们用桦树皮制作的盒、桶、碗、盆、箱、挎包等生产生活用品有几十种,不但制作技艺堪称一绝,而且在桦树皮上面刻、镂、绘各种几何纹、花草纹、动物纹图案,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雕刻艺术可分为骨刻、木刻等。刺绣的技法有平绣、锁绣、额绣补花等,所用色彩醒目夸张,图案有云卷纹、几何纹、花草、动物、人物等,多姿多彩。此外,鄂温克族还有绘画、剪纸等副词艺术,并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民间艺人。
民族服饰
鄂温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皮制为多。用狍皮、(犭+罕)皮、鹿皮、羊皮等制作冬季长袍、裤子、套裤、靴子、帽子、手套、袜子等。妇女的衣袍以布制的为主,在农区衣袍要镶边衬里,穿长袍时外面罩长、短坎肩。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妇女穿连衣裙,衣领较大,加白、黑、红色领边。前面对襟。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妇女冬夏都穿连衣裙、上身较窄,下身裙部多褶宽大.已婚妇女的衣袖上缝有一寸来宽的彩布绕袖、穿有彩色布镶边的坎肩。男子的帽子呈圆锥形。顶部有红缨穗,多以蓝布为面,夏季为单布帽,冬帽用羔皮、水獭皮或猞猁皮制作。鄂温克人的皮手套多种多样,其中5指手套缝有美丽图案,很是精制。用狍、(犭+罕)腿皮做的靴子,美观、防潮、轻便、耐磨,适于在山林雪地上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