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 族 风 采
蒙古族 达斡尔族
鄂温克族 鄂伦春族
== 鄂 伦 春 族 ==
族称演变 语言文字
民族服饰 饮食习惯
居住环境 婚丧嫁娶
交通工具 礼仪节庆
文学艺术 民族斗争史
教育文化 崭新的面貌
  崭 新 的 民 族 面 貌

   新中国成立50年来,鄂伦春族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1年至1958年,鄂伦春族从游猎实现了全部定居。开始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状况,这是鄂伦春民族的第一次历史性跨越。1958年到1988年,鄂伦春族经济实现了从单一的狩猎生产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这是鄂伦春族生产生活方式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1988年到1997年,鄂伦春族经济社会各 项事业迅猛发展.鄂伦春自治旗1996年实行禁猎,鄂伦春民族彻底告别传统的狩猎生产,这是鄂伦春民族第三次历史性的跨越。
   禁猎对于鄂伦春民族来说,是一次痛苦的抉择。为了实现禁猎,鄂伦春自治旗的干部们挨家挨户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摆事实,讲道理。鄂伦春族猎民虽然从感情上不愿放弃世代相传的狩猎生活,不愿放下心爱的猎枪,但是在国家利益、保护生态环境面前,他们别无选择,为了民族的发展,为了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他们必须改变生产方式。1996年1月23日,鄂伦春自治旗召开了禁猎大会,颁布实施《关于禁止猎捕野生动物的布告》。这是鄂伦春族历史上又一次深刻的革命。
   禁猎对鄂伦春族社会影响是巨大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但民族优秀的传统和文化不能丢,鄂伦春人为了让世人了解鄂伦春民族,让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97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在那达慕浩特浩渤的蒙古包中。一顶鄂伦春人的“撮罗子”(斜仁柱)格外引人注目,斜仁柱内,摆着标志着鄂伦春族传统经济生活方式的狍子标本和狍头鹿角,但更多的是鄂伦春人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文化建设辉煌成就的展现。望着那高高耸立的斜仁柱,人们可以欣喜地看到鄂伦春人50年来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不禁为这个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延伸和永存而默默祝愿。
   禁猎后为使猎民在转产过程中的生活得到保障,鄂伦春旗在原有待遇不变的情况下,发放猎业损失补偿费。依法设立了“猎民生产生活发展基金”,以补助、贴息和借贷的形式来保证猎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中资金的需求。设立了“生活困难救济金和养老保险田”,以发展猎民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1996年至1998年底共为猎民发放禁猎补助108.57万元,1995年至1998年发放临时困难补助近19万元。告别了狩猎生产的鄂伦春人走上了“以农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之路。鄂伦春旗猎民何排山,1985年带领4户鄂伦春猎民建起家庭农场,承包1000多亩耕地,购置了全套农业机械,到1987年已拥有8万元固定资产和2万元流动资金,当年上交国家6万公斤粮食,收入8.5万元。现在,全旗办起了集体、联户、家庭猎民农牧场85个,已有汽车19台、大中型拖拉机12台、小型农机具23台。1998年鄂伦春自治旗7个猎民村农作物播种面积达48240亩,粮食自给有余,猎民人均纯收入达2116元,猎民家畜存栏总数1115头(只),4个猎民乡全部实现了通路、通电、通话的“三通”,猎民看上了有线电视,丰富了文化生活。
   黑龙江省黑河地区1953年人均土地只有0.37亩,人均收入104元,1992年人均土地达到28亩,人均收入1650元。1998年黑龙江省鄂伦春族生活的5个乡6个村,播种面积达到44310亩,粮食产量5323吨。有大中型拖拉机37台,小型拖拉机158台,大小农机具108台,农用汽车10辆。以农业为主的黑河市三个鄂伦春族村,人均收入已超过3000元。新兴村种粮大户莫金生,从1985年开始承包800亩耕地,现已近千亩,年纯收入8万余元,人均万元。新鄂村种粮大户莫栓柱,全家四口人承包租种耕地300亩,同时为他人代耕土地,并从事运输等生产,年收入10万余元。
   经济的发展,使鄂伦春族社会面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现代的鄂伦春人已不再相信神灵,过去一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禁忌早已革除。解放初期还有人请萨满跳神治病,但社会的发展进步已让鄂伦春人深刻地认识到医生要比萨满高明得多,科技进步的成果远比祈求神灵保佑更能让鄂伦春人走向文明和富裕。今天的鄂伦春民族已走出了深山,走向了世界,并以现代民族的崭新姿态走向21世纪。

 
| 新华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