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呼和浩特概况 |
|
|

|
经济资源 |
|
|

|
特色经济 |
|
|

|
文化生活 |
|
|

|
交通指南 |
|
|

|
文物古迹 |
|
|

|
旅游景点 |
|
|
|
|
|
经济概况
呼和浩特市已基本形成具有一定辐射力、吸引力、综合经济实力、服务能力和民族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128.01亿元,“八五”期间,平均每年增长14.3%,提前7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财政收入15.4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86亿元。全市职工人数46万人,职工年均工资5 19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435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 974元。经济体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以如意、金川开发区为龙头的对外开放格局。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先后与国际国内14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城市整体服务功能提高。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上升,推动了房地产业及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卫生、体育、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工业初步形成以轻型加工业业主,以纺织、机械、电子、食品、烟草、石化工业为支柱,门类比较齐全的体系,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 邮政电信
 是自治区最大的邮政通信枢纽,并作为全国干线邮政枢纽之一,担负着华北、西北地区邮政信件经转任务。新建呼和浩特邮政通信枢纽大楼,装备了国内较为先进的包裹分拣和传输设备,配置了广播通信等自动化和电子计算机系统,实现了邮政生产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全封闭作业。邮政新、轻型业务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得到迅速发展,开通航空、火车和汽车邮路,邮路总长度1.8万公里。邮电局(所)142个,其中设在农村85个;收寄量达30多万件,邮政快件业务年收寄量达43.2万件,共创造利润总额1 247.08万元。可与世界上191个国家和地区互办国通函件和包件,与180个国家和国内近千个城市互办特快专递业务,广泛使用了计算机处理系统,实现同城通存通兑,建立了衡器计量中心,达到了国家计量三级合格标准,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市话装机容量13.7万门,普及率达到17.0%,长途线路约7 000多条。国际电话、电传机、传真机等可与全国各地区和世界290多个国家及地区直接联系,邮电业务总量占自治区的20.8%。
农业形成城郊型高产、优质、高效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产业经营格局。
- 交通运输
里程大幅度增加,标准、质量、通车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现已形成了以呼和浩特市中心、以京包公路、呼准为主干线,通过9条主要公路干线向区内外城市、乡村、牧区辐射的公路网络。经过境内的110国道,是沟通北京、畅达大西北的交通大动泳。呼淮二级公路则为准格尔煤田的开发建设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呼和浩特至包头高速公路全长146.8公里,工程总投资11.2亿元,调整运输结构,客运、特种运输、大件运输也发展较快,成功地研制了140吨、200吨大型车辆,填补了自治区大件运输、单件百吨、二百吨级的空白。截止1996年,公路通车里程2 512公里,有路面里程1 952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361公里,拥有各类民用车辆7万辆,货运量2 740万吨,货运周转量81 200万吨公里。客运量近千万人,客运周转量10多万人公里。
- 铁路运输
作为自治区的交通枢纽,已建成35 642平方米的呼和浩特新客运站可供5 000人同时候车,是全国43个大型铁路客运站之一。京包铁路横贯呼和浩特市,是通向全国的铁路干线。通过京包、京兰、石太、津浦等铁路可直达北京、兰州、海拉尔、太原、西安、宁波等城市。有二条经过二连、满洲里通往蒙古、俄罗斯等国的铁路运输网。营业长度124公里,设有14个车站。1996年,货物发运量237万吨,货物到达量309万吨,装卸货物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旅客发送量220万人。
- 民用航空
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是自治区最大的国家批准的国家级航空口岸机场,和14个国际定期航班机场之一,可昼夜起降波音737和MD--80型以下各种飞机。已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3条,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4个大中城市直接通航。开通蒙古、俄罗斯等国际航线和香港的地区航线。运输旅客发运量125 575人,到达量127 961人;货邮发运量401吨,到达量611吨;换算吞运量278 325人。
- 电力
电力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八五”期间是历史上发展最快,最辉煌的时期。
呼和浩特地区电网是蒙西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拥有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12座,35千伏变电站4座,变电总容量64.23万千伏安,输电线路1 017.12公里。配电线路2 738.88公里。有5个电压等线组成,直接供电面积38 440平方公里。呼和浩特供电局现有供电分局5个。供电公司2个,担负着呼和浩特市包括土、托、郊、和林以及乌盟、伊盟部分地区的供电任务。呼和浩特电厂是本地区仅有的一座地区性发电厂,主要担负调峰和供热。
仅“八五”期间,相继新建设投产了110DV大台变电站、白塔变电站、金川变电站,净增主变容量8.03万千伏安,增容扩建了8个变电站,扩建主变容量2265千伏安。呼丰Ⅰ回、呼准线、东北Ⅰ回、炼油厂线、东大线也相继投入运行,昭君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在进行。完成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6项,累计完成投资6 311万元。加大“科技兴局”的力度,共取得主要技术成果54项,投入科技费用210.83万元。其中一点多址微波通讯系统、负荷无控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相继投入使用,城网和配网优化规划计算机辅助决策工作也取得重大成果,计算机开发和应用日趋广泛、深入,提高了企业管理、安全生产和经营水平。
1990年至1995年,供电量由10.48亿千瓦时增加到14.91亿千瓦时,增长42.27%;售电量由9.82亿千瓦时,增加到13亿千瓦时,增长率42.57%;销售收入从12 692万元增加到26 320万元,增长107.37%;固定资产原值由15 666万元增加到30 390万元,增长93.99%;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 347元/人年提高至37 376元/人年,提高23.69%;多经产值由1 000万元增加到1.15亿元,增长1 050%;利润总额5年累计为3 531.05万元。1994年被授予“电力部达标企业”,连续五年保持“自治区文明单位”称号,荣获“自治区优秀企业”、“自治区用户满意单位”等多项荣誉。周边东有80万千瓦的丰镇电厂,南有20万千瓦的准格尔坑口电站,西有包头一、二热电厂和正在兴建的160千万瓦的达拉特电厂。自治区两个电力调度中心设在市内,正在建设20万千瓦调峰电站,其中有呼丰、呼包两条输电主干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