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呼和浩特概况 |
|
|

|
经济资源 |
|
|

|
特色经济 |
|
|

|
文化生活 |
|
|

|
交通指南 |
|
|

|
文物古迹 |
|
|

|
旅游景点 |
|
|
|
|
|
|
社会概况
-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有高等院校9所,在校学生数24 075人。成人高等院校5所,中等专业学校34所,成人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快,民族教育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截至1996年底,拥有普通中学122所,职业中学43所,小学979所。“八五”期间,累计用于教育事业的固定资产的投资为4.0亿元,其中用于教育基本建设投资11 774万元,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31所。
- 科学技术事业已具规模
 1997年共有科研、设计、信息机构137所,其中,国家和自治区办的较大院所40多个,中等专业学校34所。有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3万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占24.7%)。集聚了自治区34%的高级职称科研人员,有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两名,有187名享受国家特殊贡献津贴的专家和学者。从事高新技术研究的人员已达4 040人,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在全国37个大中城市中名列前10名。
科研范围比较广泛,有航天、生物、电子、计算机、数学、新材料、水利、农业、畜牧、食品、机械、纺织、冶金等,其中,航天火箭、试管牛、稀土金属、高精密度卡盘、基因分子单克隆等研究,处于全国的前列。
如意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金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投资8亿元,引进企业200余家,开发生产产品200多个。海鸥的四大中试基地也即将在如意开发区建成。从“八五”计划起,已取得科研成果推广304项,有299项获科技进步奖。科研成果应用率达43%。1995年被国家科委命名为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市。
-
文化艺术
民族传统与现代文化艺术交相辉映,现有包括民族歌舞、京剧、晋剧、二人台等类型的专业艺术团体14个、电影院8所、公共图书馆9个,群艺馆和文化馆10个,博物馆3个。
-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建立健全了各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及卫生组织。截止1997年,建有各级医院141个,床位数7195张,卫生技术人员10 555人。改建后的呼市第一医院临床和辅助科室齐全,医疗设备配套,是市级医疗技术中心。以改水为重点的地方病防治取得较大成绩,已有54%的农村人口饮用了卫生水。获全国爱卫会城市卫生评比“卫生城市”光荣称号。
- 广播电视事业
到“八五”末,共有广播电台5座,无线电视台1座,电视差转台6座,有线广播站7座,乡镇有线广播放大站60座。行政区域性有线电视台5座,乡镇、企业有线电视台33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200余座,乡镇卫星转播三小站6座。
呼和浩特人民广播电台中波广播发射功率现增加至10千瓦,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电视台发射功率也达10千瓦,有效地区人口覆盖率80%以上。市有线电视台自办节目开办收视用户6万余户。
-
商业贸易
逐步形成多渠道、少环节、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的流通网络,呈现商贾云集、货源充足、购销两旺的景象。截止1996年,共有商业、饮食业服务机构1.8万余个,批发贸易网点1 336个,零售贸易网点8 183个,餐饮网点2 764个,大型星级饭店4个,从业人员8.2万人;年接待外国人及洪、澳、台华侨2万人。“八五”时期,新建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营业面积在5 000平方米以上的市场有18处。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3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 596万美元。生产资料市场有较大发展,居全国第三位的钢铁交易大厦行将竣工;华北地区最大的汽车交易市场已开工建设。劳务市场、证券交易市场、资金拆借市场、房地产市场也有所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已初步配套,并具有相当的规模,综合服务功能居自治区之首。第三产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9.1%。
- 金融保险
在工农业生产发展、流通领域扩大的基础上逐年增加,保证了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以人民银行为中心,以各专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整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融资作用进一步增强,金融保险业发展迅速,市区银行、保险营业网点密集,1996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31.9亿元,贷款余额115.1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4.2亿元,保险费收入达1.79亿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