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人 百年百事 自治区概况 内蒙古记事 十二盟市 协办单位
欢 迎 你
   

呼和浩特概况
自然环境
行政区划
经济建设
社会概况
  

经济资源

特色经济
纺织工业
食品工业
机械工业
化学工业

文化生活
高校概况
卫生保健
体育事业
都市夜色
   

交通指南
民航线路
铁路运输
公路建设
   

文物古迹
大窑文化
辽代白塔
长城遗址
昭 君 墓
五 塔 寺
   

旅游景点
大窑之旅
昭君文化
哈 素 海
峡谷风光
绿海沙洲
公园一览
卫生保健

    呼和浩特的医药卫生事业始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官办的“牛痘局”。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后,西方医学开始传入并逐步得到应用。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小病抗、大病躺,得了重病把命亡;千里幼儿少,白骨遍沙梁”。这首解放前的歌谣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缺医少药的疾苦。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和关心人民的身体健康,在卫生组织的建设上,先后建立健全了市、旗县区和乡镇的医疗预防保健网以及村一级卫生组织,在厂矿和各类事业、企业单位组建了一批职工医院和众多的门诊部、卫生所。现在,呼和浩特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16个,是新中国成立前的27倍。
    在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呼和浩特的医疗设施和技术水平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呼和浩特有一批拥有相当先进的医疗设施和具备较高医疗水平的医疗单位,如内蒙古医院、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医学院附属二院、内蒙古中蒙医院、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呼和浩特第一医院、铁路中心医院、二五三医院等。
    在呼和浩特的医药卫生事业中,蒙医学占有重要的位置。蒙药用途广泛,常用药达800多种,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化学制剂等。蒙药使用方便,便于携带。 在治疗上,蒙医还有针灸、浴治、涂治、洗漱、轻泻、灌肠等多种方法。
    健康教育是预防工作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呼和浩特的健康教育工作逐年深入,初步形成了以市健康教育所为龙头、区爱卫会及防疫站为环节、街道办事处(乡镇)为网点的健康教育体系和骨干网络,中小学、医院及社区健康教育已全面展开,全市百万人民从中受益。在全市范围内,加强了劳动卫生、食品卫生和学校卫生工作,普遍推行了计划免疫,提高了对传染病、职业病的防治水平。消灭了鼠疫、霍乱、天花和小儿麻痹,基本控制了白喉、结核等病。传染病总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991年至1993年全市累计投入近300万元, 在农村开展了防氟改水工作,受益人口达20 万人。 为实现李鹏总理对世界卫生组织关于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的许诺,针对呼市城乡贫碘较为严重的情况,对碘缺乏病的防治,除在病区重点补碘外,还在全市开展了强化补碘工作。在妇幼卫生工作上,大力推广新法接生,积极推行孕产妇和围产儿系统管理,建立健全了保健保偿制度。1994年开展了创建“爱婴医院”的活动,5家医院当年达标。 在此基础上又开展了创建“爱婴”市的活动,在全市已形成近500人的计划生育节育技术队伍, 为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了技术保证。
    呼和浩特的爱国卫生运动别具特色,卫生先进面和文明建设在横向和纵向上都有较大面积的扩展和新的突破。1986年,经国家鉴定,呼和浩特成为我国第一个无鼠害城市;1987年,经全方位多层次鉴定证明,呼和浩特市无蟑害城市的建设又一举达标。1995年进入了全国卫生城市的行列。这些成果虽然不能反映呼和浩特卫生事业的全貌,可也确实说明了呼和浩特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自治区开展的爱国卫生“阿吉奈”流动竞赛中,呼和浩特的3 个城区名列前茅。卫生美化了环境,环境又造福于人民。据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呼和浩特男性平均寿命为70岁,女性平均寿命达71岁。

新华社内蒙古新闻传播中心